近年来,全省宣传文化系统全面推进人才战略,着力优化人才环境,加快高端人才集聚——构筑文化强省“人才高地”
在日前落幕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上,省内动漫原创作品与海内外动漫精品同台竞秀,充分展示了本土动漫创作的实力。
国以才立,文以才兴。近年来,宣传文化系统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着力优化人才环境,加快高端人才集聚,构筑文化强省“人才高地”,全国“四个一批”和全省“六个一批”拔尖人才达到230多人。此外,仅省属文化集团就引进管理技术人才2614名,进一步优化了人才结构。
文化跨越人才先行
加快推动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仅体现在推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上,而且体现在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文化人才上。
省委、省政府把宣传文化系统“六个一批”双百人才工程纳入人才强省战略加以实施,优化文化人才环境的举措相继出台。
凡获得国家级重大奖项的,省里实行配套奖励;设立安徽省荣誉制度,表彰奖励在文化强省建设中有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和实际工作者;制定出台《省属文化企业集团负责人“双效”业绩考核及薪酬管理暂行办法》,充分调动“高管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激发了省内外英才投身安徽文化改革发展的热情。
作为宣传文化系统人才队伍建设的示范工程,“六个一批”双百人才评选自2006年正式实施,覆盖理论、新闻、出版、文艺、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和现代传媒信息技术6个领域。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实行业绩考核和动态管理。到今年7月,200余名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基本建成了文化人才领军阵容。
引智借才打破瓶颈
抢占文化发展制高点,实现文化引导力、创造力、服务力和传播力大提升,首先要打破人才“瓶颈”。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与大型跨国传媒集团南非米拉德集团合作,组建新安传媒有限公司。 “海外引智”给新安传媒带来了全球眼光、战略思维和创新理念,这两年,公司无论是广告平台的多元化拓展,还是新兴业态的打造,都有新突破。安徽出版集团成立以来,从政府部门、省属外贸企业、金融系统等引进人才198人,其中,领导班子引进率55%,中层引进率20%,他们在出版产业多元化发展、推动文化“走出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皖新传媒成功登陆A股市场后,安徽新华发行集团从上市公司引进高管,推动“发行航母”在资本运作、跨区域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绩。
放眼国内,集中资源,引智借力,使“徽”字牌文艺精品内涵更丰富、表现形式更多样。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话剧《万世根本》便是典型案例。该剧总导演为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导演查明哲,编剧为国家一级编剧李宝群,梅花奖得主宁晓志等一批“名角”加盟也让剧目增色不少。
建立全国首家出版传媒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5所院校开设文化创意和动漫专业;完善文化产业专家库……近年来,高等院校为“文化皖军”跨越发展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
内挖潜力鼓励创新
大力“引援”的同时,我省加大培养力度,注重搭建舞台,拓宽用人渠道,努力形成以业聚才、以才兴业的生动局面。
写百姓故事,做群众学生。深入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新闻工作者们夜宿农家话农事,走街串巷问民生,推出一批富有感染力和亲和力的报道。基层群众纷纷称赞:“用脚底板‘写’出来的新闻,好看!耐看!有嚼头! ”练思想、练业务、练作风。持续一年的全省新闻出版文艺战线大练兵活动,组织各类培训3544次,讲座、报告会2252场,进一步锤炼了作风、练就了本领、推动了工作。
“崇尚创新、宽容失败、鼓励冒险、鼓励冒尖”,“人人有激情、时时在状态”……报业、出版、发行、演艺、广电集团大力提倡新型人才观,通过培训讲座、考核推荐、竞聘上岗等多种形式,给素质好、有潜力的青年交任务压担子,选拔优秀人才担当重要业务岗位。
不让“绝活”成“绝唱”,我省积极探索,将“传统技艺进课堂”作为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有效途径。休宁高级职业中学创办全国首家“木工学校”,把徽州木匠的手工工艺编成教材,八仙桌、雕花太师椅成为学生的“毕业论文”。泾县高级职业中学开设“宣纸专业”课程,聘请老艺人授课,每年招收新生100名左右。目前全省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3位,省级409位。
省黄梅戏剧院成立小梅花剧团,人才建设从娃娃抓起;淮南少儿舞蹈享誉全国,着力打造少儿艺术文化品牌……一朵朵“小花”扎根江淮大地丰厚的文化土壤,汲取养分,含苞待放!(记者李跃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