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先进企业”、“首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优秀企业”,在这些重量级评选中,皖军身影频现,入选数量位居前列;安徽民乐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奏响,话剧《万世根本》、电影《农民工》等一批精品力作叫响全国,梅花奖、金百合奖在江淮大地竞相绽放;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列入省级民生工程加速推进……
身处中部的安徽,并没有区位、政策、资本诸多优势,为什么能在文化发展上捷报频传,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跻身全国第一方阵?答案是敢为人先的改革与创新,是敢破常规的勇气和魄力,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胆探索,开启了文化发展繁荣的新局面。
醒得早起得快早改早主动
在今年8月中旬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上,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分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企业”荣誉称号。其中,芜湖市、安徽出版集团在大会上做了经验交流发言,向全国介绍“安徽经验”。一省有两家代表在会上发言,成为本次大会的一大亮点。
“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发展的新局面。 ”曾经诞生了“大包干”和农村税费改革的安徽,对于这句话有着深刻的理解。
2003年,全国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安徽并不在其中。是等一等,看一看?还是自加压力,自求发展?安徽,选择了后者。
改革首先从出版发行领域突破,随后,合肥、芜湖、安庆、淮北等市以及安徽日报报业集团、省直演艺院团等单位开始“自主试点”。
“文化体制改革是一场攻坚战。 ”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臧世凯深有感触地说,“实践表明,党委、政府在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
推进改革,规划先行。安徽省委、省政府把文化发展纳入“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文化产业被列入安徽省重点发展的八大支柱产业之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每年都被列入省委常委会的工作要点,列入省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发展举措相继出台。在全省上下奋发有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的关键时刻,安徽省委、省政府于今年8月28日正式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十二五’末,全省文化发展主要指标、文化事业整体水平、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处于中西部领先水平,部分行业和领域位居全国前列的奋斗目标”。新一轮文化建设的奋进号角在江淮大地嘹亮吹响!
推进改革,重在破题。文化体制改革涉及面广、系统性强,仅靠相关部门和文化企业是难以推进的。如安徽出版集团重组科大创新,涉及许多部门和企业,省委、省政府坚决推动,打破条块分割,进行资源整合,平衡各方利益,破解瓶颈难点。 “这几年间,哪怕退一小步,都不会有现在的好局面。 ”出版集团董事长王亚非说。
推进改革,保障跟进。在社保、土地、税收、财政扶持等四个方面,安徽的文化事业单位均享有“特殊政策”。如文化事业单位在转企改制中,原划拨土地使用权处置上,凡属于公益性文化设施用地的,可继续保留行政划拨方式;采取出让和租赁方式处置的,其土地出让金和租金可作为国家资本金,用于职工安置分流;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入股)的,可以作为国有资本金注入转制企业。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仅2006年至2008年,全省转制单位和新办文化企业减免的各类税收就高达7.05亿元。 “政策扶持,为我们解了后顾之忧,改制后的企业得以轻装上阵,大展拳脚。 ”芜湖市艺术剧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承宪说。
“文化体制改革刚刚启动时,地市很多同志不理解,仍然习惯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传统思维,习惯于用计划经济手段管文化、办文化。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文化事业和产业的繁荣发展,大家渐渐认识到,文化不仅属于观念形态范畴,还是资源和资本,是现实竞争力,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 ”安徽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相关同志介绍说。
“实践表明,改革难,不是难在基层、难在群众,往往是难在上面、难在领导。要在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上有作为、敢作为,领导干部首先要从过去‘就文化抓文化’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文化观,并切实采取措施破除改革发展障碍。 ”臧世凯表示,当前,安徽省文化体制改革正处于在面上展开、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时期,进入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攻坚阶段,各地领导干部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既做改革的倡导者、组织者,又当改革的先行者、实践者。
破坚冰勇创新求变求发展
与试点地区同步推进,安徽文化体制改革没有现成的路径可循。如何培育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文化事业单位如何深化改革,增强文化服务能力?发展文化产业的人才、资金“瓶颈”如何突破?我省大胆探索,敢破常规,敢闯新路,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第一”,创造了独特的“安徽现象”。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积极探索宣传业务与经营业务“两分开”,办报水平“在全国处在第一方阵”;经营方面,与大型跨国传媒集团南非米拉德集团合作,组建新安传媒有限公司,是全国第一个党报集团中外合作项目,被誉为“文化产业跨洋合作的创举”;覆盖全省的徽风书报亭,方便了读者、扩大了发行、增加了就业,不仅成为党报集团扩大舆论宣传、延伸报业产业链的重要阵地,同时也为各地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了崭新平台。目前,集团正积极推进发行体制改革,首选阜阳、亳州、六安、淮南四市,试点自办发行,探索党报党刊发行新模式。
安徽出版集团充分考虑人员利益,平稳推进转企改制,是全国第一家集团组建同时完成转企改制的出版企业;重组科大创新,成立“时代出版”,成为我国新闻出版领域第一家真正的主业整体上市企业;在全国文化产业中第一个发行银行债券;拥有全国文化企业第一个保税仓库;全国第一个“走出去”兴建印刷企业;2008年版权输出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拥有全国第一个出版传媒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在全国首创“乡村便民店”,将产业和事业一起办,把经营和公益一起推进,既销售了图书,又服务了群众;在产权交易方式上大胆创新,建立国有控股、产权多元的混合所有制,是全国最早完成股份制改造的图书发行企业之一。 9月21日,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首发上市申请顺利通过中国证监会发审会审核,即将成为全国新华书店系统第一家在境内整体首发上市的企业。
将文化产业作为独立板块参加徽商大会赴香港招商,开启了国内文化产业境外招商的先河。充分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引智引资,借力发展,安徽的文化招商别具一格。
通过银企对接会,为文化企业和金融机构“牵线搭桥”,融资近120亿元;与中国农行总行签署合作协议,获得未来五年200亿元授信;发行企业债券、参股商业银行,全新的文化投融资体系初步建立,发展文化产业的资金“瓶颈”正得到有效解决。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大胆借鉴国有企业改革先进经验,股份制改造、并购重组、首发上市等资本运作“精彩纷呈”,“保税仓库”、“净资产收益率”等专业性强的经济术语和经济名词成为文化企业员工耳熟能详的话语。
财政、税收、海关、劳动保障等部门主动跟进,上门服务,为文化体制改革“护航”,确保扶持政策落实到位。
在2007年和2008年中宣部编发的《文化体制改革案例选编》中,安徽省分别入选7例和8例,居全国前列。
“安徽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总体推进,走在了全国前列’,试点地区‘重点突破,完成了阶段任务’。安徽的文化体制是早改、快改、真改,改得好,改出了生机,改出了成效。 ”4月13日至15日,中央文化体制改革督查组在皖督查期间,对我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释潜能激活力真改真受益
一步步推进改革进程,一天天积聚文化力量,安徽文化体制改革健步向前,释放出无限活力。
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合肥、芜湖、安庆、亳州四市以及休宁、绩溪等县(市),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局合一”,实行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执法层次减少了,执法效率提高了。今年,这些地方文化市场专项行动打出的“组合拳”,与往年各自为政的“散拳”相比显得格外有力。
“剧院成为市场主体,生存压力变为竞争动力。多演多得、优演优酬、不演不得。 ”这是芜湖艺术剧院艺术编导吴洁的真切感受。2004年,芜湖市整合市属4家剧团资源,成立国有独资的芜湖市艺术剧院。 “事转企”,带来的是艺术生产力的大解放。论资排辈被打破,演员只要有“真玩意儿”,就能被破格任用,一大批年轻演员脱颖而出。更为可喜的是,艺术创作的参照系由获奖变为市场,剧院开始真正把艺术作品当作产品来打造。 2008年,该院创下全年演出186场的历史纪录,收入攀升到205万元,年演出场数和收入额分别是改革前的5倍和20倍。
成功承办首届中国国际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重组科大创新、成为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大力拓展海外贸易……自2005年组建以来,出版集团在业界屡有惊人之举,用一名普通员工的话说,这些事原本想都不敢想。集团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43亿元、利润3.2亿元,总资产近80亿元,分别是三年前组建时的4.27倍、4.71倍和6倍。今年,集团改革举措不断,相继重组安徽中国旅行社,与读者出版集团、中国艺术研究院、联合出版集团、雅昌企业集团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跨行业、跨区域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改革将一个捧着铁饭碗、有惰性的国营老店全面推向了市场,员工有了危机感,增强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集团开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新华发行集团董事长倪志敏说。在2007年中国企业500强评比中,集团资产利润率居全国文化企业之首。2008年,集团成功引进5家战略投资者,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实现销售码洋53.17亿元、利润2.27亿元,分别是组建时的2.02倍、2.88倍,资产总额达33.63亿元,进入全国同行业5强。今年,集团先后与南京、重庆等地国有和民营发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进入跨区域合作发展的新阶段。
乘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春风,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繁花盛开,硕果累累。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四年保持30%以上的增幅,在去年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仍然逆势上扬,增加值达260亿元,首次超过汽车工业。今年1月至9月,省属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2.40亿元,同比增长24.7%;实现利润总额4.38亿元,同比增长15.1%。2009年,列入省“861”行动计划的文化产业项目达251个,总投资1209.21亿元,当年计划投资86.94亿元,分别是2004年省“861”行动计划实施伊始的10倍、8.6倍和6.3倍。 “经营管理人才”、“传媒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纳入宣传战线人才工程建设,近年来,累计从系统外引进人才1700多人……
改革无终点,创新无止境。安徽文化体制改革正在面上展开、向纵深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坚持正确方向、体现时代要求、展示徽风皖韵的文化发展之路!(李跃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