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右一)在安徽省金寨县农家采访。资料图片
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健全正确舆论导向体制机制的创新探索,是党的宣传事业与新闻规律高度结合的战略举措,是在新时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成功实践,是新型传播格局下提升媒体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引导力的重要举措。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对这项活动高度重视,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和深刻论述,有力推进了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的开展。当前,如何深化“走转改”,把握着力点,放大效应,扩大影响,使之常态化、长效化,是摆在新闻战线面前的重要课题。
以强化“规律意识” 深化“走转改”
刘云山同志指出,“当前,媒体格局、舆论生态、新闻队伍结构等出现许多新变化、新情况,如何深化对新闻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与实践,是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到现场采访,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要求。只有深化“走转改”,不断推出真实感人的新闻作品,才能有力引导舆论,真正发挥媒体团结、稳定、鼓劲的作用;才能真正贴近百姓,赢得广大群众的长期信任。
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最直接的就是要坚持客观报道。客观报道,就是要准确、真实、全面地反映新闻事实。准确是报道的基础,要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要实事求是,不夸大、不缩小,不遮蔽、不隐瞒。全面是新闻宣传的必然要求,要展现重大新闻事件的复杂背景,揭示整体状况,反映整体面貌,分清主流支流,把客观性和全面性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公信力。要注重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数字说话,增强新闻性、可读性、影响力,追求主题性与新闻性结合、指导性与可读性结合、权威性与群众性结合、思想性与服务性结合。
遵循新闻传播,最鲜明的就是让新闻宣传内容更耐看、受众更爱看。有效传播才有引导力,受众关注才有影响力。内容更耐看、受众更爱看,集中反映了新闻传播和舆论引导的水平和效果。为此,必须深化“走转改”,不仅要解决好“说什么”“报什么”的问题,还要着力解决好“怎么说”“怎么报”的问题。新闻宣传离说教越远,离受众就越近。要改进形势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主题宣传,让新闻报道快起来、活起来,让评论理论新起来、实起来,让群众愿意看、记得住,使我们的传播更加有用有效,更加富有吸引力、感染力。
遵循新闻传播,最重要的就是通过深化“走转改”,让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群众心声很好地结合起来。要按新闻规律把握大势、关注大事,深入报道事关全局的大举措、大战略,生动鲜明地解读党的方针、政策,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递到千家万户;同时,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群众关切,找准“上下”结合点和关注点,设置重大话题,策划重点选题,增强重大主题宣传感染力、亲和力和传播力。要抛开居高临下的“灌输式”“说教式”报道,采取平等视角的“体验式”“互动式”报道,身入基层,心沉基层,以基层的生动实践、群众的切身感受来体现重大主题宣传,以点带面、以小见大、以事喻理,用细节说话、数据说话、典型说话、群众语言说话,使重大主题宣传有情有景有滋味,见人见事见精神,实现视觉化、故事化、情感化,从而使之有更加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实践基础。
要把握媒体融合大趋势,把主流媒体强力引导与新媒体互动联系起来,注重搭建与广大读者互动的平台。当今时代,各种社会思潮激荡,党报舆论引导既要真诚表达民意,又必须坚定政治立场,在多样化诉求中寻求共识。特别是面对涉及观点分歧、认识模糊的热点难点问题,党报既要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又要客观公正,敢于直面复杂矛盾,主动创造互动空间,积极疏导社会情绪,巩固主流价值观念,寻求凝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
以强化“群众意识”深化“走转改”
新闻工作说到底是为群众服务的。“走转改”是新闻工作的根本方向,是新闻队伍建设的根本措施。我们务必要树立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新闻理念,拜人民为师,向实践学习,把“走转改”活动长期坚持下去,将深化“走转改”融入主题宣传、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等日常报道中。只有在思想上解决好、回答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才能把深化“走转改”作为内生动力和媒体自觉。
在新时期,党报要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就必然要求新闻采编人员转变作风、深入基层,走到群众中去,用群众的生动实践,用群众鲜明活泼的语言,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群众关心的事。新闻的源头是实践,群众是新闻的主角。只有到群众中去,到新闻现场去,才能掌握生动、鲜活的第一手资料,掌握大量丰富、真实的报道素材。这要求新闻工作者将“走转改”落到实处,要全身心融入基层、贴近群众,切实改进文风,真实记录群众的生动实践,讲群众爱听的话,写群众记得住的事,深入发现蕴藏在群众深处的平凡与伟大,真正实现新闻工作为人民服务的目的。
“转作风”是“改文风”的前提,“转作风”是根,“改文风”是本,关键就是在思想上和感情上走进人民群众的内心,真正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新闻报道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报道正确与否的标准与尺度。在新闻内容生产上,充分体现群众观。既要深入基层,把群众在工作生活中创造历史的生动实践采编上来,又要与他们心贴心、心连心,用真情实感反映他们的心声与期盼。在版面安排上,让群众成为群众关注的重点,新闻报道的主角。
“作品要上去,记者要下去”。深化“走转改”就要用心走、用情转、用功改。用心走,就是真正俯下身去,沉下心来,贴着地皮找新闻;用情转,就是与百姓零距离,始终站在群众立场上聆听群众的心声;用功改,就是积累功夫,摒弃“长、空、假”,倡导“短、实、新”,这样的报道才能引起群众共鸣。
以强化“创新意识”深化“走转改”
创新是深化“走转改”、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不竭动力。新闻宣传是创新型工作,新闻工作者自身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高低至关重要。越是在舆论形势错综复杂、媒体格局深刻变化的时候,越要加强新闻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建设。要加强系统学习和专业培训,强化“创新意识”,克服“本领恐慌”,提高适应新形势、新技术、新任务的能力。要顺应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等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新形势,更好地适应加快战略转型的新任务,围绕建设全媒体的新要求,深入探索规律,深化改革创新,创新工作思路、运营体制、文化业态,对现有报道的组织指挥、采集加工、发稿流程、研究反馈、考核评价、业务运行等采编架构进行调整、优化、完善。
“走转改”报道的内容创新,要抓住党和政府关注、广大百姓关心的结合点、共鸣点,抓住宣传主题与新闻元素的契合点、碰撞点,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关注群众需求,维护群众权益,说群众想说的话,办群众欢迎的事。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强化大众视野、百姓视角,直面问题、聚焦热点,真正架设起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
要着眼大局抓新变化。一些“走转改”的稿子之所以缺乏吸引力,除了报道内容比较琐碎外,还因为缺乏从大处着眼的洞察力。精品名篇则顺应时代潮流,关注新事物,把握新变化。
要着眼发展抓新矛盾。媒体肩负着引领时代潮流的社会责任,必须直面问题,不回避矛盾,有力促进相关问题的解决。
要着眼趋势抓新思路。记者在对新变化、社会矛盾观察的基础上,提炼、升华为具有一定指导性、思想性的观点,以引领舆论、推进工作。
新闻文风的创新,其目标是:真实、简洁、鲜明、深刻、清新、朴实、生动、活泼。要让群众愿意看、看得懂、记得住。一篇好作品,必须需要创新的思维。只有创新,才能防止“走转改”陷入审美疲劳。
同时,要深化“走转改”,还需要新闻工作者创新理念、创新方法、创新形式、创新策划、创新手段、创新机制等。
以强化“问题意识” 深化“走转改”
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精神关于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重要论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当然,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并不是不要批评报道,不要舆论监督,而要在“走转改”中强化“问题意识”,带着问题、带上思考去观察基层的鲜活实践、去发现基层存在的各种问题,收获也就更为丰富。
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在社会转型期,新的矛盾不断出现,如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等。面对这些热点、难点问题,以及群众的新诉求、新愿望,新闻媒体必须有所作为。我们要在“走转改”的报道中敢于触及问题,深入到新闻事件的背后,寻找更深层次的新闻。要以小见大,将大问题和大政策融汇于普通人的生活中,深入浅出,写到人们的心坎里,引起读者的共鸣,放大传播效果。
在“走转改”活动中,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下情上达,从而推动问题解决。我们的新闻报道既要正视基层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真实反映普通群众的愿望诉求,又要充分反映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防止片面单纯地揭示问题、凸显矛盾,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转型期的客观实情,鼓舞士气、凝聚力量,更好地发挥新闻报道的建设性作用。忠实记录时代,推动社会进步,这样的“走转改”作品才不会成为易碎品。
在新闻选择上,要始终紧扣“两结合”。要找准党和政府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结合点,作为党报新闻报道的切入点,作为党报报道内容的主要价值取向。党报新闻工作者要胸怀全局看问题,重心下移找选题,心中装着大局,笔下多写群众,做到“两结合”,党报新闻才能有底气、接地气。
在报道方法上,要在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上不回避,在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上不缺位,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上不失语,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信息需求,积极回应海内外受众的关切,让事实本身说话,让典型说明问题,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导,用平等的方式交流,增强亲和力、吸引力和说服力。
与此同时,要高度重视新闻从业人员自身存在的问题。这些年,新闻队伍构成日趋复杂,年轻面孔越来越多,他们有知识、有创意、有激情,但对基本国情不熟悉、理论功底不扎实,缺乏深入基层的实践经验,缺乏客观辩证剖析社会问题的思辨能力,价值观、新闻观出现多元化苗头。如何继承优良传统,锻造高素质的采编队伍,是深化“走转改”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鼓励新闻从业人员走进基层、走进群众、强化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我们要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善于从政治上、全局上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把握问题,在关键时刻要经得住考验,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绝不含糊,决不能出现任何政治性和导向上的差错,决不能给任何错误思想和观点提供传播渠道,决不能因为我们的报道造成误导、偏导和错导。
以强化“精品意识”深化“走转改”
深化“走转改”应落实在提升新闻品质上。基层,永远是新闻的源头;人民,永远是我们的老师。要深化“走转改”活动,务必要增强“精品意识”,使“走转改”报道出新出彩,努力推出一批有情感温度、思想深度和时代高度的优秀作品。
网络化时代,受众面对的是铺天盖地的海量信息,是“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传播新格局。一般性、同质化、粗放式的新闻信息产品势必缺少竞争力,碎片化的传播方式更加凸显主流媒体的权威优势。能否在信息过剩、众声喧哗中,不断通过“走转改”活动推出有特色、有深度、有品质的精品佳作,既是有效引导舆论的客观需要,也是保持主流媒体权威地位的必然选择。
网络上查询很方便,微博上也有无穷无尽的新闻线索。微博时代的记者,往往缺乏的是面对面的采访,大家满足于打打电话,或者通过邮件采访,甚至在网上搜寻材料,但这类新闻,怎能会有细腻的表达,又怎能会有直抵心灵的感动,甚至连真实性都很成问题。
打造精品佳作,要在提高思想性上下功夫。真正有价值的新闻作品,不仅是历史事件的忠实记录,而且应当是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是人们思想情感的深刻表达,是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鲜明弘扬。我们的新闻报道,只有在记录历史中反映主流,在聚焦时代中展现美好,在传播信息中传递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情怀,弘扬社会正气,才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持久的生命力。
打造精品佳作,要在强化表现力上下功夫。新闻作品要想吸引人、打动人,就必须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注重新闻传播技巧,同时恰当、合理地吸收借鉴其他文化传播形式和传播手法,丰富新闻作品的表现力,把主题提炼同语言锤炼结合起来,把理性思辨与感性叙述结合起来,使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
打造精品佳作,还要在追求高品质上下功夫。必须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用心打磨。从作品立意到谋篇布局,从素材加工到遣词造句,从版面设计到稿件编排,从标题制作到图文搭配。只有将精品意识镌刻于心,才能写就传神之笔,才能推出精品力作。
(作者系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国报业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