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清明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清明节将至,漂泊在外的甘肃游子讲述他们的祭祖故事,寄托哀思。
祭祖故事:清明节承载着儿时美好的记忆
张顺祎是甘肃天水师范学院学生,她给记者讲述了他的祭祖故事。
在甘肃老家兰州,祭祖被笼统的称为“上坟”,每年上坟的日子是日历上“清明节”的一周前的周六,为的是能让放假的学生赶上这次一年一次的拜祖的日子,以求学而有成,金榜题名。每到上坟的时候,就是整个家族聚的最整齐的时候。小时候,对于我们这群懵懂的小孩子来说,上坟带给我们的欢乐仅次于过年。
上坟的地方有两处,一处属于整个家族,大多数祖先被安葬的地方,叫做“老坟”,爷爷的坟在另外一处,是“新坟”。每到上坟的日子,大人们早早起来就忙活开了,因为有两处地方要去。按照老家习俗,父亲准备好了松木和柏枝子,母亲烙饼和炒菜。等一切准备就绪,大家便坐上自家的农用车里一起出发。
先去的是爷爷的坟,因为是在大山里,加上有些地方已经被厂子占去,路不太好走,身体不大好的长辈宁愿下车走两步也不愿承受路途的颠簸。到了之后要先检查自家的土坟有没有被水冲到或者被老鼠打了洞的地方,这些代表着整个家族的风水,如果有的话要马上填土修复,没有自然是最好的,但也要象征性的填土,因为土象征着生命的孕育。填土是很有讲究的,用铁锹填土的话,只能填三下、六下,最多为九下,三指天地人,六是顺数,九是变数。仪式是非常重要的。父亲将事先剪好的黄纸和五色彩纸献在坟头,还需要供猪鼻子,以求不要有猪来拱自家的坟。各家要将自家带来的烟酒茶水、水果吃食放在专门设的“小桌子上”,是请祖先先品尝的意思。接着大家一起围在坟前,把劈好的松木从低到高垒起来,撒上柏枝子,意味着把柴火和温暖送给祖先。再点着早就准备好的纸钱,希望祖先在另一个地方过得富裕,也祈求祖先把好运带给整个家族。
这是一年中烧纸钱烧的最多的一次,顺便把烙饼放进去,老人们说,吃了烧焦的烙饼晚上睡觉不磨牙。这个时候,父亲都会说一些吉祥话,请逝者安息并为家族祈福。仪式完毕,就轮到茶酒吃食上场了,大家围坐在毡席上,品尝各家带来的饭菜。趁此团聚机会,男长辈们会一起划几拳喝几杯,女长辈们趁闲唠家常,小孩子们也玩疯了。
我胆子小,每次都是爬不到一半就灰溜溜滑下来,只能在山脚下羡慕地看着哥哥们爬到最高处朝我招手。印象最深的还是几个姐姐亲手做得小窝,我既不会爬山也不会做小窝,实在是错过了很多乐趣。
事毕,大家按原路回家,准备一样的东西再去老坟。去老坟会碰见更多亲戚,当然也更为热闹。
对于我而言,在离开家乡的这几年里,“清明节”三个字已经远远没有祭祖的意味了,取而代之的仅仅是三天假期。事实上,在哥哥姐姐都参加工作没有时间来上坟之后,上坟在我心中就已经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
新坟如今埋葬着爷爷和伯伯,我还记得小时候上坟时,伯伯家带来的食物最好吃。而哥哥姐姐也都已成家,这些属于我的记忆怕是要留给以后的小辈来经历了。
祭祖故事:远望,土坟带着思念
庄得玮是泉州师范大学学生,她告诉记者,在甘肃老家永登县,祭祖一般在清明之前的周末,有时候春意已浓,虽在大西北的甘肃,但也暖意融融,大家开车到山脚便停下来结伴上山也当是踏青了。但有时候虽然已是四月仍然有雨雪天,尤其是山上背阴处还盖着薄薄一层雪,大家依然爬山扫墓。各地习俗不同流程有繁有简,我们属于后者,先铲干净坟边杂草培新土然后给坟头盖上纸钱然后上供焚烧纸钱行礼叩头就算完了,虽然简单其中意义却也重大。因为在外上学我已经有三年没有去扫墓但我依然记得以前的情景,高三那年的清明去扫墓时,热衷风水的大伯一定要让我铲三袋新土培在坟头,以求祖宗保佑金榜题名,虽是有些迷信但其中蕴含的也不过是长辈们的希望罢了。
又是一年清明时,而我还身在异乡与同学聊聊清明习俗,虽各地习俗不同但是扫墓祭祖的心情意义又好像都是一样的。
祭祖故事:远在海外清明节浓浓的乡愁
身在黎巴嫩的王有庆是一名隧道技术人员,作为海外游子今年有幸能千里迢迢回甘肃老家祭祖。
3月的贝鲁特正值雨季,作为一名到黎巴嫩工作仅半年的西北人,还未完全适应这里的气候;上班途中经过当地的村子,路边会有一群孩子冲着我们的车喊一句阿拉伯语,同事告诉我,那是“我爱你”的意思。一起工作的有不少叙利亚人,据说他们刚来的时候,戴着大金链子,基本上不会干活,现在大金链子没了,活儿干得熟练了,不变的是见到中国人,还是会用“China good”来打招呼。
月初跟家里联系,说计划3月底上坟,算了一下日子,这回休假刚好赶上上坟。结束工作后,给家人和族中长辈买了一些特色食品作为礼物,就匆匆踏上了归国的旅程。
上坟是一年中除去过年,能见到基本上所有家族成员的机会,在外地工作的兄弟姐妹,在远方求学的侄子侄女,基本上都会安排好时间回来一趟。过去一年中有喜事的人家,添丁进口的、考上大学的、找到工作的,会在上坟这一天买一只羊来祭祀祖先,与族人分享。这种情况下,上坟更像是一次盛大的家族聚餐。
小时候上坟基本上是走着去的,背着各色吃食和纸货翻山越岭,条件好的人家会把东西放在自行车上,一家簇拥在周围,推着自行车上山;再后来就用拖拉机等之类的农用车代替,既装了东西又拉了人;现在呢,山脚下密密麻麻地停放着各款轿车、越野车。生活越来越好了,来上坟的人新老交替,但磕下一个头、撒下一杯酒时的心情似乎没有改变。
祭祖故事:母亲教我们用感恩之心做人
刘建忠是甘肃省国税局的一名工作人员,清明节到了,他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寄托自己的对母亲的怀念。
母亲走了九年多了,而我对她的思念却越来越浓了。每当清明等祭祀日子临近的时候,几乎每晚都能梦见她。梦有时很清晰,清晰地能看到母亲的皱纹和白发,以及她抚摸过我的手掌的温度,我就是醒了也不敢睁眼,怕一睁眼梦碎了,于是静静的闭着眼,一遍又一遍地回味着梦中的情景,感受着久违的母爱,享受着久违的温馨;梦有时又很模糊,只记得她来过。
马上就是清明节了,母亲在世时,是她带着我们祭奠祖先,而现在,该我们祭奠她了。
在甘肃河西老家,祭祖的日子一年共有四次,依次是清明节、中元节、农历十月初一晚和大年三十晚。尤其是清明和七月十五,是一定是要到坟冢去扫墓的,老家人称之为“上坟”。母亲在世时,对这些节点非常重视,即便是在困难时期,也能做到虽贫无敢缺,后来日子慢慢好了,更是不会懈怠。
每年离清明还很远的时候,母亲就开始张罗上坟的事。考虑到子女们有的在工作,有的在上学,有的在外地,为了不耽误大家的学习和工作,于是定下某一个周末,早早就通知家里的大小老少按时参加。母亲也便开始忙活起来——买上几卷麻纸,然后从邻居家借来印“阴票子(冥币)”的模子,那模子简单粗糙,我依稀记得上半部分反刻“冥府银行”,下半部分反刻一个“伍圆”或者“拾圆”的字样,四周刻着看不懂的花边。母亲用红墨水掺了水,便把这神圣而艰巨的“拓票”任务交给我们兄弟姐妹几个。我们几个分工合作,一个负责用小刷子将红墨水刷在模子上,一个负责一排一排拓过去,拓好一张,另一个负责揭过去,等到墨干,还有一个就得把大张的纸按照票面大小裁剪成小张……简单重复的劳动,一干就是几个小时,年少贪玩的我们觉得好累啊,于是偷机耍滑,动辄印出歪歪扭扭、墨水过浓或者过淡的票子,母亲见状,便要严厉地教训我们,所表达的意思都是要敬重祖先之类的。我们听罢,心中充满了敬畏,于是再不敢敷衍了事。事毕,将阴票子和麻纸摞在一起,折叠成三指宽的纸条,然后用细麻绳扎起来。做完这些工作,母亲就催促我们赶紧把模子还给邻居。而母亲会在上坟的前一天,买来肉和蔬菜,然后卤肉,择菜洗菜,发发面(“发发面”张掖方言,就是酵母发面)。第二天,早早起床,蒸寿桃,拌凉菜,一切准备停当,一家老少带好烧纸和祭品,年轻力壮的我们骑上自行车,前后各带一个小孩和老人,声势浩大地直奔目的地。
到了坟上,母亲将祭品依次摆开,燃香点烛,在每个坟头上压上麻纸,打扫坟周。烧纸的时候,母亲总要给列祖列宗说道说道,告诉他们“孩子们来给你们烧纸了,活着的时候舍不得花,现在缺啥就买啥,再不要省着了……”那时候我总是偷偷地笑,想着人都不在了,谁能听到呢!但后来我给母亲烧纸,也会说这些,因为在我心里,觉得母亲从未离开过,她一直在我们身边。祭奠完毕,母亲总会把祭品赏赐一点给我们吃,说是祭品有祖先的灵气,能驱病消灾。
如今,在每个祭祀的日子临近时,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过往有母亲陪伴的时光。她老人家虽然走了,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她不但教会了我们尊老爱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谦敬礼让等做人的基本素养。从她对祖先的敬重到对帮助过我们的人念念不忘中我们学会了用感恩之心做人,从她对家人的关爱到对周边人乃至乞讨者的帮助中我们学会了用大爱之心做事,从她对未来美好生活孜孜不倦的追求中我们学会了坚定自信......她把自己在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的沃土中汲取的营养,身体力行的又传给了我们。这是多么弥足珍贵的财富,无可取代。
作家冯玉雷:将祭祀作为一种净化心灵、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
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习俗,可以慎终追远,敦亲睦族,有些海外游子甚至会千里迢迢回乡祭祖。但也有人觉得,现在有的年轻人对清明节没概念,祭拜先人的民众鲜有年轻人的身影。
针对这一现象,《丝绸之路》杂志社社长、总编辑、作家冯玉雷指出,现在由于各种原因,好多年轻人清明节都无法回家祭祖,《朱子家训》中说:“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强调一个“诚”字,诚心诚意,可以在任何地方、以任何追思方式向先祖表达敬意和怀念,将祭祀作为一种净化心灵、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这样才能与时代发展合拍,也才能真正做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呼双鹏 实习生 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