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治理的神经末梢,自建老旧小区的“无标识困境”曾是燎原社区挥之不去的治理痛点。宜秀区大龙山镇燎原社区安庆师范大学东大门因2000年征迁形成的特殊区域,容纳着500户住户、300户商家及近3万流动人口,却长期被“无名路、无编号、无门牌”的“三无”问题困扰——快递员在楼栋间反复打转,外卖员需电话“远程导航”,救护车在无名路上延误黄金救援时间,治安巡查更是如同“大海捞针”。这些看似琐碎的“标识缺失”,实则像一道隐形壁垒,死死卡住了社区发展的喉咙。
2025年3月燎原社区党总支书记将破解这一难题作为领办项目,决心用“小投入”啃下这块“硬骨头”。为了给4条纵横交错的无名路取名,社区充分发挥大家的“协商”力量,多次组织居民代表、商户代表、社区工作者等召开座谈会。考虑到刘文典墓坐落于社区境内,刘文典曾是安徽大学第一任校长,字淑雅,且这条路又紧靠大学,经过大家共同商议,一致同意将其中一条路定名为“淑雅路”,既彰显了地方文化底蕴,又寄托了对学子的美好期许。另外三条路则分别定名为“星光路、总五东路、总五西路”。同时,社区对31栋居民楼逐一编号,为500多户家庭悬挂统一门牌,还同步划分出7个精细网格,让每一个门牌、每一栋楼、每一条路都纳入精准管理体系,这一系列操作让社区从“无名之困”彻底迈向“有名之举”。
在门牌悬挂的过程中,社区网格员小章敲响了邵大姐家的门。“邵大姐,您看,这是咱们家的新门牌号,以后收快递、访客啥的,报这个号就行,方便多啦。”小章指着门上崭新的牌子介绍道。邵大姐看着清晰的号码,脸上露出了笑容:“太好了!以前亲戚朋友来,我总得在小区门口等半天,这下报个门牌号他们就能找着了,真是解决了我的大麻烦。”这样的认可,在社区里还有很多,居民们切实感受到了门牌号带来的便利。
小小的门牌与路名,在燎原社区引发了治理层面的“化学反应”。民生服务首先迎来提质,快递员能按图索骥直达楼栋,外卖配送效率提升70%,商户们再也不用“电话引路”,居民生活的“便利指数”显著攀升。应急响应也随之加速,清晰的道路标识让救护车、消防车能快速定位,治安巡查通过网格与标识的精准对应实现“靶向管理”,社区安全的“保障系数”持续增强。而7个精细网格与标识体系的深度融合,更让社区工作人员对辖区情况了如指掌,治理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准服务”,居民的“满意指数”不断提高。
燎原社区的实践印证了一个朴素道理:基层治理的突破点,往往藏在群众最日常的诉求里。5万元资金、500多块门牌、31个楼栋号、4条路名,这些看似微小的投入,却从根本上破解了困扰社区20余年的治理难题。这不仅是对“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生动践行,更探索出一条“以基础规范促精细治理”的有效路径——当每一扇门有了“身份”,每一条路有了“名字”,社区治理便有了精准的“坐标”,群众的获得感也就有了坚实的“落脚点”。(斯兴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