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教育 > 正文

宜秀区:教育强区不是梦——安庆日报专版报道宜秀区荣膺“安徽省教育强区”

日期:2015-03-19 08:44:48   来源:   点击:
        多年前,教育强区还只是宜秀区的一个梦,一个无限美好的梦;
  今天,教育强区已经成为宜秀区的一幅画,一幅实实在在的画。
  宜秀区是2005年我市区划调整后设立的新区,是一个辖区面积最大、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农业区。原属桐城、怀宁的一乡两镇的划入后,由于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各乡镇学校的发展也不平衡。区划调整之初,教育可谓百废待举,不仅设施设备严重不足,还存在一万多平方米的D类危房,在大建设中不少学校因拆迁改建留下遗患。
  十年间,宜秀区上下共同发力,一跃成为安徽省教育强区,迅速跻身宜城教育板块先进行列。
  阳春时节,记者行走在龙山凤水之间,油菜花的清香萦绕心怀,目及之处是一道道加大教育投入、扩大优质资源、提升教师素质、缩小城乡教育差异、推进素质教育的校园风景线,耳畔响起的是城市新区教育高位均衡、协调发展、追赶时代的铿锵步伐。
  乘势而上谋发展
  共绘教育新蓝图
  ——访宜秀区教育局局长方劲松
  “均衡,规范,改革。这是宜秀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宜秀区教育局局长方劲松如是说。
  2014年,宜秀教育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创“强区”,抓“均衡”为工作重心,先后荣获安徽省教育强区、全市教育系统“推进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年’工作先进单位”、市教育系统2013年度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等诸多荣誉称号,大力推进了全区教育事业健康、和谐、有序发展。
  方劲松介绍,2015年,将主动适应新常态,紧紧围绕做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国家验收这条主线,大力实施教育民生工程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全区教育水平再上新台阶。
  坚持德育为首,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德育工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和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培养公民美德,发扬社会公德。
  力推优质均衡,力争通过国家认定。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大力推进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和谐,全面达到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各项指标要求,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区省级验收、国家认定。
  实施民生工程,多项举措普惠百姓。进一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依法保障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切实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加强对贫困学生资助工作,认真探索以实施“免”、“补”工作为重点,以社会捐资助学为补充,实行学校补助与社会助学相结合的贫困学生资助机制。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全面实施第二批学前教育三年提升计划,提高学前教育优质普惠水平。
  实施“改薄”,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水平。大力推广“彩虹桥”经验,增强信息化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德育功能。加强微课教学实践,继续开展信息化教学评比活动。认真落实2015年改薄计划,积极争取政府配套资金,最大限度地向义务教育倾斜,加强信息化设施设备建设,力争建成中小学校教师办公的计算机终端设备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计算机网络教室,逐步实现班班通工程(含教学点)全覆盖。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树立宜秀教师良好师德。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开展师德量化考核,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及绩效的基本条件,推动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区域内轮岗交流,大力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开展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评选工作,加大教师培训和教研力度,继续实施名师工程,建立名师送教(培)下乡长效机制,发挥优质师资的辐射作用。开展“十二五”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
  深化教育改革,扎实推进质量综合评价。开展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探索。建立科学的学生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积极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课课有精品”等一系列行之有效校本教研活动,丰富教研内涵。着力抓好全区2015年中、高考的考前指导和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工作,进一步提高全区教育教学质量。
  狠抓特色创建,学校办学品位提质升标。深化特色学校、亮点学校建设,提升办学品质。明确办学定位,提炼办学理念,重视统筹规划,打造书香校园,根据自身办学历史、地域特色、文化传统确定特色学校建设方案,努力实现一校一品,校校有特色。大力支持白泽湖中学创建省示范高中,进一步完善设施设备,规范档案资料建设,提升管理水平,积极做好迎接省示范高中省级评估的相关准备工作。宜秀区将聚力构建优质均衡教育,保持安徽省教育强区的强势发展劲头。
  三个保障护航,铸就硬实力
  教育强区“强”在目标明确。打造教育强区,是基于对一个地方经济基础、综合实力、文化底蕴、尊师重教传统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为此,宜秀区把“教育强区”作为一项重要发展战略,吹响了集结号角。
  机制保障,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对教育的重视,宜秀区不是说在嘴上,而是落实到机制保障上,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宜秀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地位,在出台的一系列文件中,确保优先发展教育落到实处,取得经济助推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的显著成绩。
  同时,建立区四大班子领导定点联系和帮扶学校制度。区委书记李顺琪明确提出:“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用地优先保障、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教师待遇优先落实、教育问题优先解决”的“六个优先”原则。区长娄雪松经常深入教育基层调查研究,现场办公,及时解决教育发展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经费保障,增强教育事业发展动力。对教育的重视也不是写在纸上,而是以投入作支撑,花实实在在的钱、办实实在在的事。
  白泽湖中学坐落在碧波荡漾的白泽湖畔,这所正在申请省示范高中的学校在硬件建设上得到了区政府财政大力支持。校长余谟祥对校园的整体规划设计颇感自豪,标准化塑胶跑道、广阔的操场和崭新的教学楼、实验楼、综合楼以及功能齐全的生活区,占地达124亩,已经完全摆脱了以前那个陈旧狭小的郊区学校的影子,教学质量也在稳定的基础上逐步提升,多次被评为安徽省绿色校园、廉洁文化进校园示范点、全区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校园面貌得到较大改善的还有杨桥初中。校长丁大平2007年来到这个学校时,校门前是泥泞的乡间小路,斑驳的围墙、校门口的凌乱摊点和校园内的“提篮小卖部”没有让他退缩。2008年开始整治建设,硬件投入千万元,新建综合楼、实验室、操场,取缔门前摊点,扩大校园面积,学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2008年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以来,宜秀区共投入资金9000余万元,消除危房8428平方米,实施了113个校舍安全工程改造项目,投资1600万元,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区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增强了教育事业发展动力。
  法规保障,促进义务教育规范发展。区教育局长每年与全区校长签订《学校安全工作责任书》,校长与班主任、科任教师签订责任书,层层明确职责,该区教育系统多年来一直保持安全零事故。为严格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宜秀区坚决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全面落实国家课程与教学计划,严格执行中小学教学用书管理规定,2014年,荣获安庆市教育系统“推进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年’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多年来,在省教育收费投诉平台保持零投诉,在全市投诉率保持最低。
  四大工程聚力,提升软实力
  教育强区“强”在以人为本。教育需要均衡,需要优质,除了在硬件上打造,还要在软件上提升,不让一所学校掉队,不让一位教师落伍,不让一个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实施青蓝工程,抓好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第一资源’,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一刻不能松懈!”宜秀区教育局局长方劲松的一番话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该区着力在教师学历合格化、学科教师配备专业化、师资培训经常化、教学研究校本化等方面入手,努力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任凭身旁物欲横流,我自耕耘教育净土”,“建筑坚守信念的笃正桥”,大桥中心小学王春利校长宣扬的“桥文化”,目前在宜秀教育界刮起一股坚守教育信念的旋风。正是有着一大批像王春利这样干劲十足、敢打硬仗的校长们,扎根基层,架起了实现教育强区梦的多彩桥。
  与此同时,各校也积极呼应加紧培养自己的教师队伍,通过“国培计划”、“名师助教”、“领雁工程”,有计划地选派中小学教师参加国家级置换脱产研修、短期培训和远程培训,构建一支懂业务、精专业、高水平的中小学骨干教师梯队。白泽湖中学的汪琳老师告诉记者,学校教研氛围浓厚,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与名校“结盟”互学、对薄弱学校的“帮扶结对”等活动,并到石化一中、安庆七中进行挂职学习,在各类活动中这位年轻女教师收获了成长。
  素质教育工程,夯实人才发展基础。宜秀区中小学生违法犯罪率多年来一直保持为零,这是他们坚持育人为本,抓住德育不放松的成果。全区现已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学校还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深化体卫艺及科技教育,积极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广泛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同时大力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工程。
  均衡发展和延伸工程,构建公平和谐教育。目前,宜秀区引进安庆一中龙山校区工作正在做建设前的规划、选址、设计等工作,这是为保障区域内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机会均衡、实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零门槛”就近入学而进行的一项实际动作。该区一直坚持教育经费和项目资金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均衡和师资配置的均衡,还通过送教下乡、对口支教等方式,提高了农村教师整体水平,逐步实现乡际间、校际间师资的相对均衡。学前教育发展步伐也在加快,形成了乡镇中心幼儿园、民办幼儿园、看护点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教育民生工程和弱势群体关爱工程,将惠民政策落实到位。随着义保机制改革不断深化,贫困生资助工作形成体系,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扎实实施,实现留守儿童之家全覆盖,留守儿童入学巩固率达到100%。五横乡杨亭小学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流动人口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白泽湖乡光明小学被省教育厅授予“示范留守儿童之家”称号。
  多彩特色引领,成就文化力
  教育强区“强”在内涵发展。近年来,宜秀区提出“一校一品”的特色发展思路,引导各学校围绕校情,找准定位。农村校园孕育出一派勃勃的生机,以前弱而空的农村学校,成长为老百姓心目中送娃娃读书的好殿堂。
  罗岭镇是黄梅戏的发源地,罗岭中心学校每周一的“文化早餐”上,孩子们表演的黄梅小调成了保留曲目。黄梅小学专门成立黄梅戏辅导站,聘请专家授课。同时,罗岭其他学校也在找寻着发力点,林春小学的“经典诵读”营造了书香校园氛围,火炬小学聚焦“写字活动”构建了墨香校园。
  大桥中心学校自去年开始,开展“多元智能”社团活动,小书虫、花样跳绳、动漫、课本剧等21个社团,点燃了孩子们的多彩童年。
  在杨桥中心小学,校园文化体现在宣传栏、班级、功能室、楼梯、围墙等各个角落,实现每一棵花草能育人,每一块墙壁会说话,“仁义礼智信”的德育种子播撒到孩子们的心田。
  走入白泽湖乡光明小学,乒乓球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文化墙、黑板报上的乒乓人物和乒乓球知识丰富多彩,课间学生们围在乒乓球桌前快乐健身,乒乓球运动已经成为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素质、美育素质的有效途径。2013年,光明小学被宜秀区教育局命名为“国球文化特色学校”。
  近年来,宜秀教育驶入信息高速路。“经济要想富,先修路。这个路是现实中的路。教育要想‘富’,也要先修路。不过,这个路是信息化之路。”宜秀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徐永生谈到,大数据对教育的影响是革命性的。
  宜秀区累计投入1112万元用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60所中小学配置了332套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在全市率先实现了班班通。同时,每年按义保经费的10%,落实教育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经费,为“信息高速公路”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
  在信息化基础建设上,宜秀区教育信息网站群积极推进区域性集体备课活动,组织优质学校骨干教师编写自主学习提纲,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网站还开启了留守儿童教育的全新模式。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罗岭中心学校,留守儿童占到八成。龙鹏飞老师创建“彩虹桥”网站,将网络、智能设备引入课堂,对孩子的每一项学习优点进行分析、记录,为每人建立内容丰富的个人主页,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将家长、孩子、学校、社会连为一体,共同在习惯、素养、人格、信念等方面实施引领,从而构建留守儿童成长的精神家园。“通过这座‘桥’,我感觉我和父母天天在一起,很快乐,更重要的是通过这座‘桥’,我的努力大家看得见,父母也看得见。”学生江婧涵愉快地告诉记者。

     点此链接:宜秀区:教育强区不是梦

上一篇:区教育局强化春季学校安全防范

下一篇:区教育局接受2014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