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凤水》文化丛书编写组人员寻找方守彝墓
日期:2017-11-17 11:10:58 来源: 点击:
2017年11月16日下午,《龙山凤水》文化丛书编写组人员一行6人在市文史专家张健初带领下,寻找晚清民国同光体皖派领袖方守彝墓。
据陈澹然《桐城方贲初先生传》,“甲子冬十一月六日,贲初方先生卒于皖江邸第”,方守彝1924年12月2日逝于安庆小南门贲巢,葬城外大龙山余脉鹅公山,距其父方宗诚(清代学者,桐城派后期名家之一。字存之,号柏堂)墓地箬笠尖不远(现因修建合安高速公路迁至大龙山龙湫池附近)。鹅公山主体在今安庆师范大学校园内,2001年安庆师范大学征地建龙山校区,方家坟迁到鹅公山西北侧。
我们一行在茅草丛中登爬鹅公山,山上茅草依旧茂盛,几经周折,终于找到方守彝墓地。“清诗人桐城方贲初翁之墓,义宁陈三立题”,刻有同光体大佬姓名的墓碑出现在我们面前,四野寂静,心潮澎湃。鼎革之际,方守彝抱一贲卦,隐逸南门,以遗民自居,墓碑再次清晰地表明了方守彝乃至整个同光体的文化态度。
黄山书社出版的《晚清桐城三家诗》中的“三家”指方守彝、姚永朴、姚永概,“三家诗”分别为方守彝的《网旧闻斋调刁集》、姚永朴的《蜕私轩诗集》以及姚永概的《慎宜轩诗集》。三人均是晚清桐城派的重要作家,吴汝纶评方守彝诗“潜窥韩苏”,陈三立则评曰“清冷苍邃,时辟异境,奄有苏梅之胜”。姚永朴诗文并工,义法谨严,饶有渊懿冲淡之致。吴汝纶论姚永概,“才气俊逸,足使辞皆腾踔纸上,虽百钧万斛而运之甚轻,故能出入于李杜苏黄诸家中而自成体貌”,沈曾植则将姚永概诗与马其昶文合称为“皖之二妙”,可见评价之高。可以说三家诗作代表了晚清桐城派诗歌的创作成就。 方守彝(1847—1924)字伦叔,号贲初,又号清一老人。先世居桐城县鲁谼山,后迁居县城。父方宗诚,世称柏堂先生,为桐城派后期名家,曾任枣强县令、安徽学政。柏堂育有四子,守彝为其次。守彝少时,正值太平天国战乱时期,田荒地废,生活窘迫。柏堂先生赴山东幕府与畿辅枣强任职前后二十年间,皆留他在家打理家事,照顾母亲和弟妹。早年尝奉母携弟妹避寇鲁谼、转徙深山,采野菜供餐。艰难困顿之中,他未曾废学,常孤灯夜读,达旦不寐。曾师事郑福照,受古文法;又游兴国万斛泉、贵筑黄彭年之门。既承家学,习闻庭训,又转益多师,博极群书,学业益进。一试科举不售,便绝意科名;捐资得“太常寺博士”衔,却不乐为官。“晚清末造,党祸纷乘。民国革新,帝制间作。知名之士,匪潜岩壑,辄玷厥身。惟先生名重当时,身居都会,不夷不惠,理乱翛然,可谓明哲君子已。”(陈澹然《桐城方贲初先生墓表》)他淡泊名利、明哲保身,在动荡的社会大潮中,潜心学问、探索百家,“合义理、考证、词章镕为一贯”。持家理业、孝亲教子,使“田庐巨细纲纪饬然”。光绪六年(1880年),其父柏堂先生辞官归隐皖城,守彝常年陪侍左右,仪观雍容,博学多才,见者莫不钦其风采。柏堂晚年患有痹疾,行走不便,守彝亲手制作小轮车,与子侄辈推挽而行,游于庭室内外,直至其父去世。辛亥后,方守彝隐居不仕,不谈国事,喜交游,在探亲访友中遍历东南山水。其弟方守敦,贤而能文,辛亥革命后,也退居桐城,娱情山水。兄弟俩百里相望,或通信唱和,或结伴出游。两人均仪表堂堂,白发飘然,见者莫不称羡。方守彝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11月卒,春秋七十有八。邑人潘季野铭其墓曰:“吾县自明以来士大夫多好为诗,见于先木厓公《龙眠风雅》者,几于家户相望。自方、刘、姚诸先生出,乃以古文名天下。然海峰、惜抱故皆工诗,仪卫继之,说诗尤多微言精诣。先生晚出,承遗绪而益恢之,桐城之诗殆将 与文并重于世“。著有诗集《网旧闻斋调刁集》二十卷,另有与陈澹然等合著《方柏堂实考略》五卷。(胡志龙组稿)
上一篇:十九大代表聚焦文化建设发展: 谱写中华文化新史诗
下一篇:艺考“减负” 谁在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