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秀区民政局:推深社会救助“两聚焦三提升”做实“解忧暖心传党恩”工作
日期:2021-09-06 09:13:19 来源: 点击:
宜秀区民政局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按照省、市民政部门有关开展“解忧暖心传党恩”行动部署,聚焦困难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提升社会救助办理实效,提升第三方购买服务水平,提升民政服务对象幸福指数,全方位、多层次推深做实“解忧暖心传党恩”行动。
聚焦困难群众,提升社会救助办理实效。一是实行社会救助流程再造,源头把关提高工作效能,重点督查指导全区“社会救助”自三项审批权下放后审核审批程序是否规范,是否采取行政手段和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在传统入户核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的基础上,经申请人及家庭成员授权,通过安徽省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查询申请人经济状况,同时动态跟踪、复核低保对象家庭情况,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二是重点提高对困难群众的低保申请办理时限,无论是否通过审批都要及时答复申请人或委托人,低保工作是否公开、透明,是否落实长期末端公示。三是重点整治“人情保”“关系保”“错保”“漏保”,对收到的新增申请低保家庭材料,严格进行初步审核,民政办工作人员会同村干入户调查核实,摸清生活状况、就业情况、身体状况、家庭收入等基本信息,并留下影像资料,确保真实性。同时,按照相关文件的精神和要求,对不符合纳入低保的类别进行再次核查清除,做到“不漏保 不错保”及时将因家庭条件好转、婚嫁、就业、死亡等原因及时将166人取消民政政策保障。
聚焦群众关切,提升第三方购买服务水平。一是结合“情满江淮 共享小康”社会救助品牌创建工作,聚焦困难群众操心事、烦心事和揪心事,进一步推动社会救助以资金、物质为主向开展照料服务、心理疏导、精神慰藉、技能提升、社会融入等方面延伸,提升第三方购买服务水平。结合困难对象需求,开展纾困解难服务,先后通过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形式开展社会救助入户项目、农村特困散居对象夏季送清凉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拓展社会救助的外延,进一步兜底兜牢民政民生保障,提高特困供养人员救助水平,着力改善老、弱、病、残等等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切实解决视觉贫困问题。二是走访慰问传达党对困难群众的关怀。通过上门走访,第一时间掌握困难群众生活情况和基本需求,及时帮助困难群众解决“急、难、愁、盼”等问题,利用走访宣讲党的民生政策,教育引导困难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政策排忧解难,积极谋划、有序开展“夏季送清凉”等暖心活动,用实际行动温暖民心。专项活动以来,截至8月31日,全区已累计走访慰问低保、特困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众3542人次,采用物资+资金相结合,折合支出资金46.46万元,其中走访慰问困难老党员23人支出资金0.396万元,关爱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7人支出资金0.182万元,经走访后解决个案问题9个。
聚焦群众关切,提升民政服务对象幸福指数。一是加大政策宣传教育力度,让“群众找政策”变为“政策找人”,通过政策送到家行动不断提高民政服务对象知晓率和幸福指数。按照省市民政部门送政策上门工作要求,开展政策找人,针对低收入家庭中因病、因残,因学等原因致贫致困的预警监测户、边缘户等特殊困难家庭,主动进行摸排复核。二是加强与残联、人社、医保等部门对接,加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排查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中的生活困难的退役军人党员、老党员、烈士遗属等特殊困难群众,密切跟踪脱贫监测户、重病重残家庭,实行按户施救和按人施救相结合的分层分级救助模式,通过入户调查、核实家庭收入及支出情况,对这些家庭,通过核减刚性支出,及时上调了家庭最低生活月保障金额,结合重大疾病、教育支出等临时救助有效解决了这些困难群众在就医、就学方面的困难,将106人因病、因残、因灾等困难群众及时纳入政策保障范围,保障了他们家庭的基本生活。通过开展“解忧暖心传党恩”行动,使民政服务对象家庭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撰稿人:王晶晶、余虎豹 审稿人:方劲松)
上一篇:宜秀区民政局:送爱心惠民心用真心持续开展“解忧暖心传党恩”行动
下一篇:宜秀区召开预算一体化会计核算云培训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