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以来,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境内没有明显降雨过程,全区在田(地)8万多亩农作物全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罗岭、五横、杨桥等乡镇部分丘岗稻田及玉米、大豆、山芋等旱作物旱情较重,少数旱杂粮已因高温干旱枯死绝收。
面对旱情,宜秀区第一时间成立高温干旱灾害应对工作组,进一步加大抗旱工作力度,下沉田间地头、摸排灾情影响、科学调配水源、保障灌溉用水,在田间地头下足“绣花功夫”,全力夺取秋粮丰收,确保全年粮食和农业生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服务靠前 深入田间指导抗旱
一大批农技专家奔波在一线,为抗旱保产提供技术支撑。指导种粮大户合理安排水源,实行科学调度;优先对抽穗灌浆田水稻进行灌溉;通过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增强水稻抗性;补施水稻穗、粒肥,防止早衰;指导大户利用植保无人机开展病虫害防控工作。
根据当前农作物受害程度,及时制定发放《水稻高温热害的预防及补救技术》、《水稻高温热害防控技术意见》、《果树高温干旱的防御措施》、《蔬菜应对高温干旱田间管理技术措施》等技术资料,并把资料宣传到人、发放到户。
截至目前,宜秀区安排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实地开展抗灾生产指导5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800余份。
因地制宜 助力农户保产保收
针对五横乡、罗岭镇、杨桥镇等乡镇部分丘岗地极度缺水,出现了水源短缺、灌溉困难等问题,由宜秀区防办牵头,区财政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水利局、区应急管理局等多部门联合,指导帮助各地通过购置抗旱设备、打机电井、修筑拦河坝等措施,积极协调种植大户与水库、当家塘承包户用水矛盾,上下联动打通最后一公里,确保种粮损失降到最低。
引水调水、开挖水渠、架设水泵、打机井……在宜秀区各乡镇街道,抗旱忙碌的场景随处可见。
走近白泽湖乡独秀社区的田间地头,就听到打井机轰隆隆的声音,看见工人忙碌的身影,正在紧张有序地开展抗旱打井工作。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一口口水井“应运而生”,喷涌出一汪汪带着希望的清泉。据了解每口井一天出水量最多能满足60亩农田的灌溉,有效解决了水稻灌溉用水的燃眉之急,降低旱情造成的损失,目前独秀社区共打井 27 口用于农业生产。
“来水了!来水了!”在罗岭镇黄梅村小辣椒种植基地,抽水泵的马达声隆隆作响,农户们穿梭在田间,挪动着抽水管,高兴得脸上乐开了花,“现在的水比油都金贵呢!”农户们情不自禁地感叹道。
目前,罗岭镇黄梅村首茬青辣椒正在采收,第二茬也正处于挂果关键期。为了打好抗旱持久战,黄梅村购买灌溉水管10000余米、抽水泵25台,电缆线5000米,开展生产自救,千方百计减少因旱造成的损失。
与此同时,宜秀区各地党支部把抗旱第一线作为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主战场,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在大桥街道眉山村,种植大户陈运堂今年种植了40多亩瓜蒌,高温天气使土壤水分减少,影响瓜蒌长势。村里前不久才成立的党员抗旱突击队了解情况后,给陈运堂安装了一台智能抽水泵,缓解了用水难题。
“通过村里的帮助,给我们解决了水源的问题,对瓜蒌的长势是非常好的。”正在忙碌地瓜蒌基地负责陈运堂高兴地对记者说。
面对旱情,眉山村党员抗旱突击队分片包干,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户解决设备、人工、水源等实际问题。
宜秀区大桥街道眉山村党委书记苏环告诉记者:“我们针对农业大户进行一对一帮扶,并点对点进行工作指导,切实了解他们的需求,确保他们有充足的水源。”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宜秀区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树立“防大旱、抗久旱”思想意识,坚决打好打赢抗旱保收攻坚战,在抗旱保收一线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为农作物“解渴”,为老百姓“解忧”,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确保经济社会平稳有序。(撰稿:刘颖 审核:方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