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直动态 > 正文

立足资源优势 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遍地开花”跑出发展“加速度”

日期:2023-10-17 14:57:07   来源:   点击:
  近年来,宜秀区杨桥镇立足基础条件和资源优势,着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绘就可持续的振兴“蓝本”,让特色产业红利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发动机”,村集体经济的“顶梁柱”,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
  蔬菜大棚种出丰收“钱”景
  当下正值各类蔬菜瓜果的采收旺季,在杨桥镇花山村蔬菜大棚基地,成熟的瓠子、黄瓜等正打包装车运往果蔬市场。
  2022年,花山党总支以大棚种植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为基础,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实施蔬菜大棚基地乡村振兴项目,目前建有6座连栋大棚,总占地面积42亩。通过与农业公司签订蔬菜合作发展协议,对大棚进行提升改造,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安排应季蔬菜品种。
  “2023年5月份辣椒上市以来,基本上每个月我们都是应季的蔬菜陆陆续续上市,保证5个大棚都能轮换菜品采摘,在秋冬时季,我们将利用好大棚保温的优势,种植一批越冬菜品,赶在春节期间销售,发挥利益最大值。2023年以来,我们基地已销售花菜6万元、辣椒9万元、瓠子1万元,预计2023年全年蔬菜大棚年产值销售预计额达25万元,同时带动周边群众务工20余人,平均每人每月增加收入约2000元左右。”花山村党总支书记张翔介绍道。
  林下经济实现最大值
  近日,在花山村的飞鹅头林菌种植基地,菌农们正在给竹荪菌种进行栽培,挖土、种植、施肥,一片忙碌的景象。
  “我们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和林下空间培育喜阴的菌菇产业。你们看,新鲜的竹荪采摘后可以马上送上人们的餐桌。”义云合作社负责人方燚一边说着,一边扒开掩盖的草碎,展示一颗颗鲜嫩饱满的竹荪。“林菌种植在国内近年来才开始推广人工种植,我们选择种植竹荪品种,是因其具有色美、味鲜、嫩滑、爽脆等特点,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活性物质、矿物质及维生素等,市价500元一斤,比普通菌类的价格高出许多,70天就可以出菇,能实现种植效益最大化。”
  据了解,该基地已经与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优化竹林抚育,提高亩产纯收入,获得了林下种植竹荪用栽培菌棚实用型专利。目前,竹荪种植基地已从最初的5亩扩大到20亩,带动20余名村民就近务工,今后将根据市场需求还可继续扩大种植面积。
  套种模式高产增收
  “从2019年开始,村里通过‘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逐步做强黄金芽套种山核桃产业。”杨桥镇仓房社区党总支书记张飞介绍,黄金芽茶叶套种薄壳山核桃项目如今已经成为该社区“一村一品”的闪亮名片,生态茶园也成为旅游观光的打卡地。黄金芽和山核桃市场好、经济价值高,套种模式既合理利用空间和资源,不仅能起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还能美化社区环境、带来就业机会、增加集体收入。
  仓房社区结合黄金芽套种山核桃项目,积极探索集茶园观光、采摘、加工、品饮、销售为一体的茶旅融合新业态,发展以茶叶、山核桃深加工、特色休闲采摘农业、花卉苗木等为主的立体农业,实现了“荒山”变“宝山”、“绿叶”变“金叶”,推动产业“接二连三”,让老百姓享受生态和产业双重红利。
  “无用”之地长出效益
  “原先这里是长满茅草杂树的荒山荒坡,如今成了鲍冲湖村水果基地,这几年村里的变化真大啊!”在杨桥镇鲍冲湖村栗树湾精品生态园务工的当地村民殷桂银感慨地说。
  2021年以来,鲍冲湖村将“栗树湾精品水果采摘园”申报党建项目,争取了乡村振兴财政资金110万元,对栗树组的荒地荒坡进行复垦,把荒地荒坡变成了花园、果园。鲍冲湖村采取“村集体自主经营,集中规模种植”的模式,由鲍冲湖村党总支整合土地120亩,村干部对果园划片包干、责任到人,积极自主管园务园。2022年果园正式挂果,带动村民务工60人,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
(全媒体记者 何飞 通讯员 李伟)

上一篇:宜秀区委党校:提升教学科研水平 加快质量立校步伐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