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直动态 > 正文

民族团结丨民族团结进步知识之二

日期:2024-07-16 17:02:43   来源:   点击:

       十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是什么?
 

       要顺应我国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断变化的形势,完善各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出台有利于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政策举措和体制机制,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着力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
 

       十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法治基础是什么?

       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健全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着力提高民族事务法治化水平,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
 

       十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十六、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要重点把握好“四个关系”,“四个关系”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一是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
       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
       三是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四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十七、怎样理解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

       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关键要把握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这一重要原则。认识上,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客观看待我国全方位发展持续加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深入、共同因素不断增多的事实。各民族之间,共同性是主要的,差异性是次要的。“同”具有主导性,是方向、是前提、是根本;“异”具有从属性,是基础、是要素、是动力,其存在必须以不削弱、不危害共同性为前提。保护差异是需要的,但不能大化强化其中落后的、影响民族进步的因素。实践中,要明确哪些必须“同”、哪些可以“异”。增进共同性是要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和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尊重差异性是要注意对各民族在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建筑风格等方面的保护和传承。针对一些过度凸显民族差异性、弱化共同性的问题,一些与实际不匹配、与发展不适应的工作模式,要立足实际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
 

       十八、怎样理解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关键要把握二者可以并行不悖,但不是平行并列的,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识上,首先要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更高层次的认同和归属感,同时也要看到各民族对本民族的认同和归属是正常的,这是月亮和星星的关系。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结在一起,各族人民的生命安全、安身立命和幸福生活才有坚强保障。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都是民族团结的大敌,本质上都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必须坚决反对。实践中,要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实现自身利益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要始终代表各民族的利益,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
 

       十九、怎样理解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关键要把握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认识上,首先把明确中华文化集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一体,是被各族人民共同传承和弘扬的精神基因,是各民族文化的载体和依托,各民族文化只能依存于中华文化。同时也要看到,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瑰宝,把汉族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都是不对的。实践中,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创新要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来进行,不能本末倒置。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民族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相应的民族文化形式会出现变化,甚至走向枯萎以至消亡,这种情况汉族有,少数民族也有。要通过有效方式,把那些可能消失的文化形式作为一种文化记忆加以保存,但不能不分良莠全盘保护,更不能借保护文化多样性之名宣扬保守封闭的意识、固守愚昧落后的生活方式和陈规陋习。各民族文化要弘扬和发展,必须从中华文化的血脉中汲取营养,与时俱进地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理念,“四个与共”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四个与共”是指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
 

       二十一、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是什么?

       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二十二、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的总体思路和要求是什么?

       坚持党的领导,团结带领各民族人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确保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二十三、“三个离不开”的内涵是什么?

       “三个离不开”是指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三个离不开”精辟概括和深刻表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对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十四、“四个共同”重要观点是什么?

       中华民族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二十五、在处理民族宗教问题时必须坚持的“五个维护”是什么?

       维护社会主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
 

       二十六、民族关系“六个相互”是什么?

       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来源:中共宜秀区委统战部)
 

上一篇:区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开展夏季用电安全大检查

下一篇:宜秀区检察院:深入践行司法为民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