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秀区杨桥镇:美丽乡村的脱贫致富经

日期:2020-06-23 16:08:51   来源:   点击:
        杨桥地处宜城东北,毗邻枞阳,依大小龙山,挟石塘名湖,通达长江。镇域方圆100.1平方公里。这里有“春赏山花、夏品青荷、秋舞落叶、冬踏暮雪”的自然之美,有“长松涧底结琥珀,秀峰云里开芙蓉”的山水之秀,有“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的文化之魂……
        2020年是决胜小康社会关键之年。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振兴乡村经济,杨桥镇按照“一轴七核十四区八园”进行初步规划,深度挖掘旅游资源及绿色生态资源,积极探索美丽乡村脱贫致富经。
强化党建引领 美丽乡村展新颜
        走进素有“安庆小桂林”之美誉的鲍冲湖村,只见平坦的水泥路蜿蜒通往村庄,青山绿水环绕着白墙红瓦村民新居,曾经残旧的土坯房已经少见踪影,河道溪流清澈见底……一幅宜居、宜游的农村新画卷在眼前徐徐铺展开来。

        通过党建引领促发展,鲍冲湖村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抓党建的重要举措,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巩固提升“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通过盘活闲置资产资源,大胆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新路径,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进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
        成立专业合作社,将1000亩山场、2500亩水面、2000亩土地进行流转,将闲置水面资产、资源,圩口、水库、鱼塘通过公开招标,使得村内闲置资产、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通过统筹项目、资金、政策等要素,做大做强蓝莓、猕猴桃、太空莲子、花卉苗木、生态旅游等主导产业,建好扶贫产业项目库,形成了“一村一品”格局。2019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8万元以上。
        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采取“村集体+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引导市场主体与村集体、贫困户建立紧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贫困户自我造血功能。落实好“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大力推广“四带一自”产业扶贫,着力打造产业扶贫升级版,积极开展乡村旅游扶贫。
        以“五清一改”环境整治和村庄美化为目标,整村推进村庄建设和环境整治。举办荷花节,申报4A景区,打造“鲍冲湖”名片,发展乡村旅游。通过紧紧依托鲍冲湖景区核心作用,建成了一批农家乐、采摘园、垂钓中心等项目,村民致富增收渠道再一次因山水秀美而拓宽。钟灵毓秀的鲍冲湖,越发富庶的鲍冲湖,正展现出生态宜居新风貌。
凝聚扶贫合力 贫困村华丽转型
        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杨桥镇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市、区关于脱贫攻坚系列决策部署,紧扣“一过线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核心指标,扎实推进贫困村“村出列、户脱贫”。

        鹿山村、螺山村是杨桥镇的两个贫困村,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村集体经济薄弱,是压在全镇人民的心头上的“两座大山”。
        为实现贫困村摘帽,鹿山村、螺山村积极谋求产业支柱,做好产业扶贫文章。鹿山村依托项目区良好的农业生态资源和杨桥现代农业示范区平台优势,在“一轴、四区、多点”建设规划要求下,建设以休闲农业为主的示范基地。创新发展、多元融合、特色彰显的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并不断优化,村集体经济收入不断增加。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螺山村依托自然条件,在村两委的积极引导下,通过盘活土地资源,规模化种植养殖,采取“园区+企业+贫困户+农户”产业扶贫新模式,按照“企业+贫困户”、“帮扶干部+贫困户”帮扶致富方式,“稻渔综合种养”、“特色池塘养殖”等产业项目不断做大做强,提高收益。
        昨日贫困村,今朝展新颜。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鹿山村、螺山村均在2017年顺利出列,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2019年,螺山村集体经济超50万元,鹿山村集体经济超100万元,昔日的贫困村正在向先进村、特色村、示范村蜕变,贫困村实现华丽转型,这是脱贫攻坚工作的丰硕答卷。
盘活生态资源 产业增效助增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杨桥镇通过培育典型、打造精品,发挥引领作用,盘活生态资源,产业增效助农增收。
        杨桥镇宣店社区有1.3万公顷的山场,集体山场有一千亩,拥有50亩左右的老茶园,是上世纪90年代种植的,山场海拔500多米,植被资源丰富、空气清新,很适合种植茶叶,种出来的茶叶品质好,再加上许多农民世代种茶,有种茶的技术。但因村民纷纷外出打工,多年来无人管理,茶叶产量很低。
        为提高山场的茶叶园的产量,在改造茶园前,杨桥镇林业部门专门邀请了相关技术人员,对茶园进行了全面勘察规划,并对进山修剪的贫困户们进行相关培训。根据技术人员和社区种茶经验丰富的农民分析判断,预计明年山场茶叶可产1000斤,可增收30万元以上。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社区通过发挥山林、耕地的资源优势,通过集思广益,盘活山场与闲置的集体资产,给社区贫困户带来了就业岗位,为集体经济注入了新的血液,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为社区实现两项工作同向发力、一体推进、共同发展,让老百姓从而有了看得见的希望。

        在杨桥镇余湾村,满村的桔园是这里最靓丽的风景,全村超九成农户家都种有桔树。多年来,当地村民多以摆摊零售、集中卖给批发商等传统方式销售柑桔,效益始终不佳,贫困群众靠产业增收有限。
        为了改变落后的销售方式,2019年10月,余湾村柑桔一体化销售中心正式启用,余湾村及周边村庄的桔农都可将桔子送往这里,通过电商、对接农贸市场、企业团购三种销售方式,余湾村的柑桔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不仅让余湾村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柑桔大村,其注册的杨桥“朱红桔”品牌也逐渐打响。
        2020年,余湾村积极谋划柑桔储藏加工设备产业扶贫项目,进行柑桔分级包装车间等基础设施改造及增添恒温存储库、皮带运输机等设备。通过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等,做大做优柑桔产业,带动贫困人口110人受益,实现贫困群众增收致富。(金明明 潘亚龙)

上一篇:杨桥镇开展“壮阔四十年 奋斗新时代”暨“5.29”中国计生协会会员日活动

下一篇:宜秀区杨桥镇:落实“六个到位”筑牢防汛安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