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之窗 > 正文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日期:2022-09-20 15:46:56   来源:   点击: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国已经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跨越,创造了人类现代化历史上的奇迹。究其根本,就是在党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之路。新的赶考路上,要坚持好这条道路,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过去200多年来,“西方化”几乎是“现代化”的代名词,西方先行者的现代化经验成为亨廷顿、福山等一些学者认为的现代化“模板”和很多发展中国家照抄的“范本”。然而在人类现代化的进程中,不仅鲜有后发国家成功复制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案例,甚至连一些发达国家自身也逐步落入阶级对立严重、经济发展停滞、社会矛盾丛生的“怪圈”。其重要原因就在于,西方现代化是资本主导的、少数人的、物的现代化。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重要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破除西方强加给全世界的现代化“定理”,为人类发展道路提供了全新选择。
      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坚持人民立场的现代化。西方现代化的历史也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扩张的历史。发端于18世纪末期的大机器生产,在造就资本主义这种新的生产方式的同时,推动西方国家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迈向生产工业化、市场自由化和政治民主化,实现了由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根本转型。西方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基因”,决定了它在各个领域必然秉持资本立场、遵循资本逻辑。虽然可以伪装出“普遍利益”的外表,但其本质不外是资产者为了保障自身财产和利益所必然要采取的一种形式,只能是资产阶级而不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民生为本、民利为先、民富为要、民享为重。这与披着华丽“人民”外衣实质却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西方现代化形成鲜明对照。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坚持全体共富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重要区别就在于是所有人共富还是少数人独富。生产资料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决定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只能通过剥削、压迫本国以及外国人民的手段达到最大限度榨取剩余价值的目的。无论是在近代大工业生产下,还是在现代以信息化、智能化等为标志的社会化大生产下,财富都会从劳动者流向资本家,甚至随着西方现代化带来的社会生产力越是发展,这种贫富差距就越是加深。而作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内在规定,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西方现代化下财富向少数人集中的“宿命”,为解决财富鸿沟、中等收入陷阱等问题提供了智慧方案。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坚持人的全面富裕的现代化。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宣扬自由主义、完全市场化的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虽然创造了比过去一切世代总和还要多的生产力,却也造成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物的倒置。工业革命以来,商品拜物、资本拜物等粉墨登场,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等大行其道,根源无外于此。以物的现代化为核心的西方现代化,形成了物质丰裕却精神贫瘠的“单向度的人”。作为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兼顾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富口袋”和“富脑袋”,克服了西方现代化下人成为“现代文明的囚徒”的内在弊病,避免了在现代化过程中人被放逐为“大地上的异乡人”。
      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代化面临的问题
      (一)相对贫困社会到来且治理难度大
      生活水平按照高和低的表现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富裕是实现全面小康后的更高阶段,它以后小康时代的终点为起点。2020年,我们完成了消除贫困的目标任务,在全国范围内绝对贫困被彻底消灭,并且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虽然在全国范围内把反对绝对贫困的目标完成了,但是真正意义上只有少数人迈入了共同富裕的门槛,实际上,还有绝大部分人民群众处在小康和富裕之间,更为重要的是,刚刚摆脱绝对贫困的人民群众还有可能再次陷入贫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步伐。而且,相对贫困的原因更为复杂,与绝对贫困相比,相对贫困人口多、层次广、重新返回贫困的概率高,呈现出强韧性、次生性和多维性、城市化等新的复杂特征。后扶贫时代,中国在相对贫困治理方面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在新时期、新经济发展模式下,探索和构建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和有效的政策体系,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做好充分准备。
      (二)经济下行压力大且发展仍不充分
      近年来,新旧宏观因素都在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持续下滑,下行压力巨大。首先,我国的人口红利在慢慢消失,劳动力数量迅速下降,与此同时,成本在猛烈上升。环境改善、城镇化速度放缓,创新创业困难,各级政府的经济驱动力下降。其次,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全球产业链中间的裂缝越来越大,国际环境发生了恶化。尽管我国加大了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力度,但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特别是国际环境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缺乏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和市场主体缺乏活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改革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教育培训体系与市场就业需求之间仍存在结构性矛盾。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仍然受到人才短缺和基础科学研究投入产出效率低下的制约,这使得我国更全面、更高质量的发展缺乏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同时,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不高,民营企业发展仍然十分困难,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很不充分。
      (三)城市和乡村差距依旧很大
      改革开放以来,几组数据在发生变化,从209元扩大到26703元,这是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绝对差额的表现,从250元扩大到13294元,这是人均消费支出的变化,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和人均支出均维持在农村人均水平的 1.8 倍至 34 倍,城乡收入差距十分显著,这是全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而且,城乡居民在就业发展和收入增长、教育机会公平、医疗、基本养老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显著差距。此外,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城市常住农村户口居民享受不到与城市户口居民一样的待遇,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医疗保险等基本民生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严重阻碍了农业人口的非农业迁移。同时,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悬殊差距也表现在发展方面,例如,农村生产现代化和工业化程度低,道路交通、数字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生态环境、农村文明等乡村治理问题突出,农村闲置土地存量产权与农业规模经营之间的农地供求矛盾突出。
      (四)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尚不完备
      共同富裕的内涵已经从单一的物质层面扩展到物质和精神双重层面,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环节,但是现今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体系不健全,内容也不是十分完善。首先,在理想信念教育这一方面相关的体制机制建设不健全,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常态化和规范化教育以及与此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国家在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也有待加大。其次,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还有短板。部分区域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支持,文化资源的分布非常不均匀,产品配置也偏集中,城乡在文化服务质量方面差异非常显著。在文化设施和产品供给能力上,农村亦明显低于城市。
      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最有特色、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这不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代化的全部,而只是底线任务。带领全体人民团结奋斗,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才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一是瞄准收入差距短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相对突出,城乡、地区和不同人群间的收入差距仍然较大。过去很多人以为,经济增长会自然带动解决全体人民的收入增长问题,但近年来全球主要国家都出现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现象,并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当前,我国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率先实现经济复苏,居民收入水平的相对增长在全球主要国家中是最高的,我国大概率能在2025年左右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也能实现2035年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可以实现“总体”富裕。但制约我国共同富裕的核心还是能否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最大挑战还是能否让大多数低收入者顺利迈向中高收入阶段,还是聚焦在收入分配差距能否显著缩小上,所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是缩小收入差距这个短板。
      二是关键要提升政策再分配效果。历史上的农民起义试图以暴力革命实现“均贫富”的理想,均以失败告终。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通过共享理念下的政策再分配来努力实现共同富裕。按照“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我们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证绝大多数人的就业权利。让居民通过初次分配实现收入增长;然后再根据初次分配结果使用现代公共政策来进行二次分配,从而保证收入结果平等性;最后通过政策工具来引导社会力量进行第三次分配,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体来看,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着眼点是要促进居民收入增长,核心是通过再分配政策来降低收入差距水平,同时要消除收入分配中的不公问题。这既要改变导致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也要干预居民收入差距的结果。一要为特定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完善市场机制运行塑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要增强教育医疗等人力资本投资相关的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为社会成员的机会均等提供切实保障;三要用税收和转移支付手段调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这需要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强收入再分配政策的调节力度,在促进居民收入增收方面继续加码,通过初次、再次、三次分配制度协调,在“调高、扩中、提低”方面持续发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居民收入有保障、收入差距水平会缩小、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能同步”的共同富裕目标。
      三是坚持对资本的适度管制政策。根据蒙代尔不可能三角定理,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实现资本流动自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我国选择了适当的资本管制,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有益于资本约束。近年来,全球性资本强势回归带来收入最高的1%群体攫取了社会的大部分财富,使得收入差距居高不下,财富代际传递上升,公共政策有效性明显下降。在这种背景下,欧美国家普遍出现一种悲观情绪,认为现有公共政策很难扭转资本强势并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可以说,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后,我国保持对资本适度的必要管制,成为维护劳动者基本权益和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屏障。在资本不断强势回归的背景下.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关于资本适度调节的制度优势约束资本的过度空转、过度流动与无序扩张,防止资本在教育、媒体、经济、社会和政治领域的过度蔓延,出台针对性更强的资本税和财产税来调节财产存量差距,防止资本与劳动的群体性分割,继续优化财产分配格局,防止财产差距与收入差距相互强化。
(宜秀区委党校  王  锦)

上一篇: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动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