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之窗 > 正文

促进全体人民精神共同富裕

日期:2023-02-22 11:30:19   来源:   点击:
      管仲的《管子·治国第四十八》篇有这么一句话:“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这段话从字面去理解好理解,管仲后面又有这么一句话:“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百姓富裕就能安心地生活在家乡并且重视自己的产业,这样就能服从上司,害怕犯法,如果百姓尊敬官吏害怕犯罪就容易统治。百姓贫穷就不安心生活在家乡,并且轻视自家的产业,就敢于冒犯官吏违犯法令,如果百姓敢冒犯官吏违犯法令就难以统治了。所以太平无事的国家中(百姓)长久富裕,动乱多事的国家中(百姓)长久贫穷。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须首先使百姓富裕起来,然后(才能)统治他们。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发展。以物质为基础的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最重要的内容。然而,仅有物质生活的富裕,这种富裕与现代文明是相背离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社会价值标准,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认识共同富裕的价值,坚定不移地推进共同富裕,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十大报告同时又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共同富裕的主要内容。
      一、精神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时强调,“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邓小平指出:"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他认为,物质生活的富裕、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人的自身文明素质的提高,这几方面有机结合,才能构成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鲜明特征。
      邓小平在谈到小康目标时,用的是"小康社会",也就是说小康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综合概念。同样,我们认为共同富裕也不单是一个物质上富裕的问题,而是一个包含物质生活在内的、体现社会成员各方面生活富裕在内的综合概念。也只有从这样的高度去认识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才称得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物质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也是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人们精神生活的充实、社会生活的协调必须建立在物质生活的富裕上,如果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所谓的道德、理想就难以得到切实保障。"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生活富裕了,人的追求就会向精神生活发展。邓小平说:"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物质生活是基础,但物质生活并不是人类生活的全部内容。人民生活的改善并不单指物质生活的改善,而是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各方面生活全面提高的问题。事实上,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丰裕以后,精神生活将成为决定人们富裕和幸福程度的一个关键因素。一方面,物质生活的富裕必须有赖于精神生活的指导才能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拥有闲暇时间将成为富裕生活的一个显著标志,如果没有精神生活作依托,闲暇时间不仅无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相反可能成为滋生惰性、产生新的社会问题的温床。
      精神富裕的价值,不只是它和物质富裕是互相联系、制约的,而且社会主义精神富裕是社会主义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谈到一国的综合国力时,通常主要指该国政治、经济、科技等实力的总和。但社会的发展日益表明,一国的精神凝聚力也应当是其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精神力量不行,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民族,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江泽民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还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的彰显
      新征程上,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促进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富裕作为永恒课题,才能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才能赢得民心、赢得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进程中,我们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带领人民艰苦奋斗、不懈奋斗,旨在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面向未来,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多样、多元、多维,我们要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不断实现民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断让民众精神生活迈上新台阶。
     (二)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一个基本目标,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特征,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突出体现。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资本主义社会无法避免贫富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社会就是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崭新阶段,是物质财富不断丰富,人民精神境界不断提高的社会。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高度发达起来,社会主义所具有的巨大优越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两种相互联系的伟大成果,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两个密切相关的组成部分。一方面,精神文明的发展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经济建设搞好了,生产力发达了,精神文明建设才有更充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精神文明并非物质文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一个社会缺少精神文明,这个社会就是畸形的。实践证明,两个文明紧密联系而又有各自的发展规律,它们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社会主义是以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社会。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多层次的,既有物质的需求,又有精神的需求。因此,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促进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一方面,必须始终重视物质文明的发展,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必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
     (三)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就是推进我国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就是统筹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早就向往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中华文明历来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所以,实现中国梦,是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
      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险,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我们原来在山脚下,现在经过努力来到了半山腰,正在向山顶发起冲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越接近山顶空气越稀薄,越考验人的意志品质。我们要牢记三个务必,二十大报告讲坚持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我们坚信在过去100年赢得伟大胜利荣光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建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宜秀区委党校 王莉)

上一篇:推进党校干部教育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