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户家门口的场地上,无需会议室,几张板凳一摆,人大代表、村民、村干部围坐一起。拉家常、提建议、解矛盾……近年来,为精准对接群众诉求,白泽湖乡人大代表以“小板凳”为载体,化身政策宣传员、民情联络员、民生服务员,在田间地头架起“连心桥”,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别乱点链接,不给陌生人转钱,尤其要盯紧手机里那些不明的链接……”板凳会上,人大代表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医疗养老、反诈诈骗、产业发展、安全知识等政策,村民们听得认真,时不时插话提问,人大代表们一一耐心解答,现场气氛十分活跃。话题很快转向乡村治理方面,村民更是打开了话匣子。“有几盏路灯坏了,晚上出行不安全”“组里那段沙土路坑洼的很,该修修了!”……从路灯亮化、道路维修,到农田水利、环境整治,村民直奔主题提诉求。人大代表现场回应、逐项记录,有效疏通群众心中的“堵点”,提升了群众对工作的认可度。
这“板凳会”形式虽简,却是人大代表联系选民的新路径。把议事场所搬到村民家门口,让代表沉到一线履职,用“有话随时说、有事马上办”的高效服务,切实打通倾听民意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已组织“板凳会”4场,收到群众意见建议6件。
“如何推动问题解决?”人大代表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建立“收集—分类—督办—反馈”闭环机制,邀请群众监督、组织实地查看、满意度回访等方式,确保事事有着落。同时推广“日常收集+集中办理”双轨制,依托代表联络站常态化解难。如今,村民反映的路灯亮了、安冲组当家塘排水灌溉通了、村容更整洁了……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赢得了村民的点赞。
“小板凳”承载着大民情。它不仅让人大代表直接倾听民声,汇聚民智,更成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有力支撑。下一步,人大代表将继续发挥好“连心桥”作用,让“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承诺在芭茅村的田间地头生根结果。(韩安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