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赶超跨越的新起点——大桥街道党建工作纪实
宜秀区大桥街道成立于2005年6月,总面积41.16平方公里,现辖11个社区、4个行政村,总人口5万余(含流动人口)。街道党委下设7个党总支,17个党支部,其中非公企业党支部5个,街道现有党员939人。近几年来,街道党委始终把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凝聚人心、服务群众、促进和谐、推动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来抓,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城乡一体党建工作格局为目标,突出重点强班子,持之以恒固基础,团结稳定促和谐、科学发展兴大桥,努力实现党员发展规范化、组织设置科学化、阵地建设正规化、服务方式多样化、制度建设合理化,全面提升党建工作整体水平,为加快推进街道经济社会赶超跨越、奋力崛起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2009年,全街道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872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79亿元。现有11个村(社区)先后被评为宜秀区“五个好基层党组织”称号,3个社区被评为“安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抓机制,谋思路构建城郊党建新格局
抓好党委自身建设。围绕建设“五个好党委”的目标,着眼于提高民主执政能力和领导科学发展水平,切实抓好街道党委自身建设,发挥党委班子的龙头作用。按照建立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建立和健全了街道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定期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学习政治理论、市场经济及政策法规,促进了领导班子成员的思想觉悟、政治素质、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提高;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按照党委的职责范围、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办事,对重大问题坚持集体研究、集体决策、集体决定后再实行分工负责、落实责任。严格要求班子成员讲党性、讲大局、讲原则,认真执行党委的决议,正确处理好权利和责任的关系,自觉维护班子的团结。几年来,在经济发展、重点工程建设、信访维稳等实际工作中,党委始终把握大方向,对具体工作做到总揽而不包揽,放开而不放手,使办事处能够全力创新方法,狠抓落实,班子成员之间形成了“合心、合拍、合力”的良好工作氛围;始终把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当成头等大事来抓。严格执行领导班子成员包片责任制和党建联系点制度,要求每名领导干部就各自分管和联系的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积极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着力为群众办好事、实事,树立勤政为民的公仆意识。
探索城郊型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模式。通过不断总结芭茅巷、圣埠、吴嘴、肖坑等社区“发挥区位优势、盘活集体资产、谋求征迁空间、抓好三产服务”的发展经验,街道党委初步形成了拆村建居后城郊型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模式,即农村社区党建既要突出带领群众发展致富,又要强化社区管理、完善公共服务功能,从而顺应“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城市化发展方向,为村居实现发展与党建双向互动指明了路子。芭茅巷社区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强力推动社区经济,和谐社区和党的建设在安庆市率先发展,被评为安徽省“百佳社区”,创造了城市化进程中颇具特色的“芭茅巷模式”。与此同时,大桥街道建立了组工干部定期交流学习制度,采取“缺什么补什么”、“请进来、走出去”方法,先后组织组工干部远赴沈阳、重庆学习城乡党建一体化建设先进经验,及时开阔了组工干部视野。
构建推进责任机制。坚持把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纳入街道党委整体工作格局中,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部署,年末有考核。建立和完善“党委书记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党委成员协同抓”的党建工作责任体系,只要是涉及农村基层党建的事项,就及时研究解决;只要是召开街道重要会议,都将农村党建工作列为重要内容进行传达部署。实践证明,抓住党的建设这个关键,就抓住了农村各项工作的“牛鼻子”。
提高党组织覆盖率。针对大桥街道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实际,按照科学、合理、务实、管用的要求,合理调整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去年,芭茅巷社区党总支根据社区经济发展形势变化,在社区神墩家居生活广场项目上建立党支部,实现了社区产业党支部零的突破,此举加强了党组织对社区经济的领导,力求建一个组织、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迈出基层党组织的设置由地域性向功能性拓展新步伐。同时,实行党组织分类设置,“村居联建”、“村企联建”党组织,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创新“两新”组织党的工作,不断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社会覆盖面,在非公企业党组织中普遍推行“党建带工带、工建促党建”工作,山城集团、上太药业公司党支部通过开展党工建一体化,加强了党组织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工作联动、活动联办,破解非公企业难建组织的难题,促进企业健康和谐发展。
建设正规化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规范建设、综合利用的原则,大力建设村级组织的活动场所。全街道14个村(社区)达到了“十有”标准,芭茅巷、圣埠、苏岗、吴祥、红光、肖坑等8个村(社区)办公面积达300平方米以上。一些社区还建立村级网站,开辟了“网络课堂”,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成为了党员干部相互学习的课堂、交流思想的精神家园和团结的战斗堡垒。
抓学习,重管理展示党员队伍新形象
加强党员和干部教育管理。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抓好小学教等主题教育活动,并依托区委党校,每年举办党员春训班、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等活动。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街道各参学支部做到了早部署、细安排,做到了形式活、氛围浓,做到了重实践,有特色。其中,吴祥社区组织全体党员开展“科学发展在身边”实地走访活动,上太药业开展“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美好新上太”演讲活动、芭茅巷社区开展“建国60周年成果大家谈”活动、白泽湖中学开辟学习活动网络课堂、圣埠社区邀请区党建共建单位开展宣讲活动。街道党委组织开展了“进千家入万户、解难题促发展”活动,共走访慰问农户近千户,并对走访的问题和意见进行梳理,提出整改目标,规定整改期限,明确整改责任,强化整改措施,明显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街道党员结合各自岗位,以“我参与、我承诺、我奉献”为主线,主动“亮身份、树形象、争贡献”,承诺率达90%。坚持抓好党员发展规范化工作,实行发展党员向生产一线倾斜、向年轻党员倾斜、向妇女倾斜,重点把好“重点工程建设、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三个方面的入口关。先后出台了《村居干部定岗定责管理办法》、《村居干部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和民主测评办法》,有效地实现了压力传递、责任分解和工作落实。同时还坚持组织开展村居半年一次财务审计、村居干部离任审计、任期届中考核,建立并实施村财乡管机制,推进“阳光村务工程”,加强村居干部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多形式培养选拔干部。立足于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党员干部队伍,坚持“两推一选”,拓宽干部来源和选拔渠道,把优秀人才选拔充实到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中来。结合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大力优化村级两委班子结构,新一届村两委干部的平均年龄44周岁,较上届年轻3岁,大专以上学历56人,占60%。与此同时,扎实开展乡村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已相继选拔了11名村干部到省、市、区委党校进修,选派3名社区干部到办事处挂职锻炼,公开招考了1名社区计生专干,对3名社区干部进行了岗位交流。目前,15个村(社区)干部实现了村村有一名大学生村官的目标,并有2个社区干部全部拿到了大专以上学历。在机关干部队伍建设上,大桥街道党委开展了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一般干部双向选择工作,较好的实现了干部队伍选拔任用三结合,即工作能力与岗位需要相结合、个人意愿与组织意图相结合、竞岗结果与集体研究相结合,提高了机关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扎实抓好选派干部工作,建立了党委书记与选派干部定期谈心制度,及时掌握选派干部思想动态,帮助选派干部解决工作上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不断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在全面推进党务公开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党员议事会制度,拓宽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保障党员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的权利。街道14个村(社区)共选举产生党员议事会成员192名,参与讨论提交事关社区经济发展、失地农民保障等提案52件,并将议案的落实情况在党员大会上通报。去年七一,街道组织党员议事会会长、副会长实地察看了办事处重点工程、重点企业、社区工业园建设情况,进一步完善平等和谐的党内关系,真正做到了社区大事党员先知道、先讨论、先行动。
十分注重党内关怀。几年来,大桥街道在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上迈开了新的步伐。认真落实区委“三位一体”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基本解决了村干部“退有所养、病有所医”的问题。加大对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的关怀帮扶,去年国庆前夕,走访慰问老党员、贫困党员35名,送去慰问金共计万余元。大桥街道还连续两次为退职老村干调整退职待遇,使他们晚年生活有所保障。
抓统筹,促发展探索基层党建新思路
发挥村(社区)党组织核心作用。要求村(居)委会树立在党支部领导下依法自治的观念,重点教育引导村(社区)党组织改变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方式。一是要求各村居党组织把发展经济作为自己最大的责任,分析本地优势和潜力,理清发展思路,把广大群众的精力引导到发展经济这一共同目标上来。二是用民主的方法管理村(居)事务,阳光决策、阳光操作,通过自治组织,把支部的意见转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三是用法制的方法管理村(居)事务,进一步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使依法办事具体化,使党的领导真正落到实处。四是要用思想教育的方法管理村(居)事务,改变以往以生硬命令的方式,转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把思想工作的立足点放在正面疏导、释疑解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上。村(社区)党组织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时刻绷紧稳定这根弦,要在保稳定中担当主力军,时刻关心群众、依靠群众,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做群众工作,在和谐的环境中加快重点工程建设。通过把发挥核心作用和依法自治结合起来,村居两委思想和行动都统一到加快发展、抓好落实中,形成了心齐、气顺、劲足的干事氛围。在市重点工程龙眠山路拓宽改造、安庆汽车北站建设拆迁,芭茅巷社区蒙受千万多元的经济损失,当时群众和客商意见很大,但由于社区党组织一班人身体力行,神墩商业街17名党员同志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并且扎实做好群众和客商思想工作,还是按期完成了拆迁任务,确保市重点工程顺利开工建设。
增强村(社区)党组织活力。坚持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放在发展的大背景下去思考和谋划,引领各村(社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解决民生问题,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自2005年,大桥街道全面启动“加快工业化、加速城市化、服务重点工程优质化”战略,在服务“双百”城市建设和大桥开发区建设的同时,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目前,大桥街道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100万元的村(社区)已有5个,其中芭茅巷社区2009年集体收入800余万元,上交利税120万元,苏岗社区2009年集体收入200多万元,入库税金98万元。经济发展壮大,带动了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大桥街道各社区每年投入到改善居民小区绿化、亮化、卫生整治经费达300万元。象山、眉山、砂桥、三义、圣埠投入300万元接通城市自来水,解决了近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苏岗社区投资近10万元建立垃圾中转站,并安排5万元,组织专门人员对当家塘进行清淤和居民生活垃圾进行清除。各村(社区)2009年新修建村组水泥路面2.5公里,新增有线电视700余户,并全面落实被征地农民等弱势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及就业保障。各村(社区)对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的居民每月发放70—200元生活补助。在征迁工作中,机关和村居干部连续发扬“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精神,既坚持依法办事,又最大限度地争取政策,最大限度地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广大党员干部和村民小组长更是舍小家、为大家,主动带头拥护拆迁新政,积极配合征地拆迁工作,才保证了精博工业园、市立医院、城际铁路等一批市、区重点工程顺利推进。成立以来,大桥街道共完成征地近万余亩,拆迁房屋约70余万平方米。
拓展党建载体功能。扎实推进“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共建立“双培双带”示范基地15个,“双培双带”示范户56个,培养了一批农村发展能手,改善了农村党员干部结构,带动近2000户农户实现脱贫致富。芭茅巷社区、肖坑社区与市委统战部、市宗教局开展“双结双促”活动,整合社会资源、服务社区群众,共培训失地农民近1000人。各党(总)支部普遍推行了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通过合理设置岗位,为不同类型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已有521名党员认岗。实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在街道机关设立代理中心,在村(社区)设立代理点,明确专人负责,极大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据统计,为民办事全程代理点自实施以来,共接待群众2000人次。实行党员承诺制,使参加载体活动的党员发挥作用有了定量要求,承诺事项的兑现率每年均达到95%以上。
站在赶超跨越的新起点,大桥街道将积极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大力实施“项目牵办、工业强办、商贸兴办、稳定立办”发展战略,努力转变发展方式,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服务服从城市建设,注重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确保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十二五”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全面开创赶超、跨越率先崛起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