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在育虾苗、鱼苗,那边进行高密度工厂化养鱼,旁边是水生蔬菜基地。虾粪、鱼粪养菜,蔬菜茁壮成长;菜净化水养鱼,水质无忧。在宜秀区白泽湖乡大枫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里,三家农企聚在一起,产业之间环环相扣,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态循环链,为生态渔业发展探索出了一条绿色高质高效的新路子。
破解水产养殖污染难题
示范园面积不大,只有百余亩,但“科技范”十足。4月15日,记者走进园区,听到的尽是新词:“澳洲淡水小龙虾离体孵化”“饲料鳜鱼苗驯化”“跑道养鱼”“水上风能旋转浮岛”“无土西瓜”“无土水稻”等。这些产业缘何能聚在一起?三家农企负责人纷纷表示:“这都是柏书记的巧思。”
他们所说的“柏书记”,是大枫社区党委书记柏加红。“我们的初衷是想治理农村的面源污染,想利用社区里丰富的水资源发展水产业。”柏加红告诉记者,他想集约土地,想走科技之路,想要发展高质量、高收益的产业项目,提升村民收入、增加村集体经济……因为想要的太多,他谋划了三年,才有了这样一个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
示范园位于城郊结合部,外围是石塘湖和破罡湖。三年前,这块是老窑厂,周围遍布坟头、杂草丛生,人迹罕至。因为外围水系好,柏加红想在此发展水产业。他找来了想发展“跑道养鱼”的王静,王静来这儿一看,眼前只有一个不大的藕塘,周边都是芦苇荡,没看上,转身就要去别处。柏加红立即保证,“给我一个星期,马上帮你把塘清出来。”经过一周的加班加点,藕塘变成了鱼塘,王静很满意,随即决定在此打造工厂化养鱼基地。
40亩的池塘,王静只建了4条流水养殖槽,养殖槽呈长条形状,形似跑道。为什么好好的养殖塘要改成跑道的样子?王静介绍,这是一种新型的生态养鱼模式,叫“池塘内循环流水养鱼技术”,俗称“跑道养鱼”。将鱼“圈养”在养殖槽里,进行高密度养殖,便于实现标准化、精细化管理,能大大提高鱼类的存活率。同时,通过配备“推水增氧”装置,让水24小时循环流动,不仅可以给鱼儿提供足够的氧气,又能使槽里的鱼儿一直保持逆流游动的状态,使得肉质更加紧实。
“跑道”养殖的效益怎么样?王静说,去年一条“跑道”里产了3万多斤鲈鱼,4条“跑道”总销售额达百万元。今年他准备养殖效益更高的鳜鱼,到5月份就可以投苗,鳜鱼养殖密度相对较低,每条“跑道”只能产1万多斤鳜鱼。待养殖技术成熟后,他还会增加“跑道”数量,扩大养殖规模。
王静在打造养鱼工厂时,柏加红也没闲着。他不仅将路修到了王静的养鱼厂,还四处考察了生态养鱼项目,并重点关注工厂化养鱼的粪便残渣处理情况,发现其中存在短板,便及时调整思路,有了打造循环产业示范园的想法。
“我们社区里有位69岁的老人叫徐善新,他扎根社区20余年,专门研究用水上种植植物来恢复生态治理污水,他的技术能完美解决养鱼厂的粪便处理问题。”柏加红找到徐善新,讲述了自己的构思后,徐善新欣然应允,将水生蔬菜研究所搬到了养鱼工厂的旁边。徐善新多年来自费研发无土农耕技术,攻破了自然水面种植无土荸荠、小麦、水稻、西瓜、油菜等植物的难关,并研究发明了利用风能、自我旋转的多功能水体美化、净化复合“神器”——水上风能旋转浮岛,取得了两项国家专利。
徐善新在附近开辟出50亩基地,打造水上风能旋转浮岛、发展无土栽培,既能净化水质,又能形成景观,还能产生收益。养鱼工厂的粪便残渣会通过吸污管道直接排到他的水生蔬菜基地。“我们在水上种农作物,在水下养水产。”徐善新介绍,鱼粪会给水生蔬菜提供充足的养分,同时水生蔬菜也能吸收水中的氨氮,此外,水下养殖的田螺、甲鱼等水产在净化水质的同时,还能再增加一份收益。通过“鱼菜共生”“粮鱼共生”,最终把农村面源污染“吃干榨尽”变成财富。而净化后的水,又能流回鱼塘去养鱼。
循环体系助力高效农业
在形成鱼粪养菜、菜净化水养鱼的产业链后,柏加红又有了发展水产苗种的念头,这时,想发展澳洲淡水小龙虾苗种孵化繁育的查恺奇来到了白泽湖乡。
“我们依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提供的‘澳洲淡水小龙虾离体孵化技术’,拟发展澳洲淡水小龙虾苗种繁育项目,一期计划繁育1000万尾,5年内繁育1亿尾。”查恺奇坦言,他考察过很多地方,有些人不相信他能做出来,觉得他是在讲故事,但柏书记相信了,且全程做好服务,最终他决定将公司落户到大枫社区。
“目前,一期项目施工已进入扫尾阶段,我们的构想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查恺奇带记者参观起了正在装修的厂房和大棚。1200平方米的厂房,前面一小部分是接待室和总控室,后面两个大的车间,一个生产生物饲料,另一个做虾苗孵化。“离体孵化的孵化率能达到70%,而外塘孵化的孵化率只有20%左右。”查恺奇介绍,孵化车间一年可孵化两季虾苗,12月到次年1月进行小龙虾的虾苗孵化,3月到4月进行澳洲淡水小龙虾的虾苗孵化。
澳洲淡水小龙虾,学名叫红螯螯虾,原产于澳大利亚,因为生长时部分外壳呈现蓝色,因而又被称为蓝龙虾,是目前世界名贵的淡水经济虾种之一。和小龙虾相比,蓝龙虾个头更大,出肉率更高,“塘边价”一斤能卖50元。7公分左右的蓝龙虾虾苗,一尾也能卖1.8元。蓝龙虾同样适用于“稻虾共生”种养模式,4月14日查恺奇还接待了来自合肥市长丰县的考察团,他们发展“稻虾共生”,有意选择蓝龙虾。虽未正式投产,但蓝龙虾已经吸引来了很多客户。
孵化好的虾苗会通过管道直接进入旁边的大棚进行培育,棚内的水温常年要保持在25~28℃,目前池子正在进行消杀,后面会种水草,需要灌水。5月初,在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已经孵化好的小苗会投放进来,养上半个月,就能出售。
旁边的连栋温室大棚里,正在建虾池和圆桶形的鱼池,建好后会进行南美北对虾和鳜鱼的育苗和高密度养殖。“我们跟广州一家院士工作站合作,培育饲料鳜鱼苗并进行高密度养殖。棚内建有48个桶,每个桶能养4000斤鳜鱼。”查恺奇说,一期建有大棚10000平方米,预计产值能达3000万元。
记者注意到,围绕着大棚,还建有一条环沟。查恺奇介绍,环沟内将种植芹菜,并养殖黄鳝,用来净化水质。鱼池虾池里的水,先通过设备过滤净化后,流入环沟,进行二次净化;环沟里的水会继续流到徐善新的水生蔬菜基地,进行第三次净化。
经过三年谋划,大枫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即将正式投产运营,目前园区已带动60余位居民就业,大枫社区以大棚入股,每年可为社区集体经济增收七八十万元。作为安庆市首家村级现代高效循环农业示范园,园区的探索还不止于此,二期还将打造城市水上农业公园并建设科普体验馆,发展休闲旅游,园区将以生态循环农业为引领,走出一条安全、高效、生态、绿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全媒体记者 查灿华 通讯员 胡江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