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频 > 外媒关注 > 正文

作物换“面孔”土地多“生金”

日期:2013-01-08 10:34:22   来源:   点击:

安庆市宜秀区结合自身优势,调整种植结构。 3月21日,记者来到该区鲍冲湖村,看到冷浸田栽上有机茭白,山坡种上经济林木——

 

作物换“面孔”土地多“生金”

本报记者 胡劲松 本报通讯员 陈秀根

    3月21日,连绵春雨之后,田野山林里处处吐露春天的绿意。记者来到安庆市宜秀区鲍冲湖村。一眼望去,900亩的圩田已经平整一新,水面在太阳的照射下波光粼粼。人们正在田里移栽发芽的莲藕。田野中一派忙碌的春播景象。

   “一年之计在于春,眼下正是结构调整的好时期。村里土地处于两山夹冲之中,山上是荒坡地,水里是冷浸田,耕作条件差。在政府的引导下,我们结合自身的山水优势,改种经济作物,荒山废田里能生出‘金娃娃’。 ”正在忙活着的鲍冲湖村党支部书记张晓峰告诉记者。

    移栽莲藕的农民汪兴发接过话茬,他掰着手指给记者细算账:“冷浸田种植水稻,亩产不过800斤,年收入不足200元。这两年,租给绿仙生态农业公司发展水生茭白业,每亩年租金就450元。公司返聘农民做工,农户人均每年又增收600元。同样一亩田,发展太空莲种植,每亩收益4000元。 ”绿仙生态农业公司经理陈小林告诉记者:“春分后清明前,是移栽藕苗的黄金期。 900多亩圩田过几天就会栽完。 ”

    圩田上,是成片的丘陵和山地。位于车墩组的山坡上,一个花卉苗木种植基地跃进记者眼帘:宽阔的砂石路穿林而过,香樟林、桂花林、玉兰林、银杏林错落有致。 16个大棚内红叶石楠等苗木长势旺盛。“马上就要投放市场,紧俏得很。 ”正在察看墒情的安庆林业生态开发公司经理高文琴指着红叶石楠说:“这片400多亩的地方,原来是一片坡耕地和冷浸田。交给我们种花木,每亩年租金500元,国家补贴还归村民,乡亲们高兴得不得了。 ”

    在一个大棚内,张启家正在给苗木浇水。 老张告诉记者:“自家两亩坡耕地原来种粮食,除去开销,原来每亩收入不到100元。现在租给公司,净增收400元。自己腾出时间来做工,去年收入9000多元。今年我又承包了一个大棚来管理,一年下来又能多个1万多元的收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句老话真没错。 ”

    “公司也大赚吧。”记者笑着问高文琴。一旁的张晓峰抢着回答:“他们的前景可好了,村里早都帮着算过了。基地去年初才动工,目前已接订单100万元。建成后,年产值可达到600万元。 ”

    正在指导工作的宜秀区农业局局长查正虎介绍,近年来,宜秀区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同时,引导各地发展特色种植,现在特色种植面积占八成以上。鲍冲湖村过去以种粮食为主,基本上只能收到一年口粮,调整种植结构后,全村可年增加纯收入261.5万元。         (摘自325日安徽日报头版)

上一篇:宜秀区大力发展城需型农业

下一篇:宜秀区加速文化旅游产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