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频 > 外媒关注 > 正文

铁砚山房:岁月带不走的墨香

日期:2013-03-25 10:17:49   来源:   点击:
何飞 陈秀根(摘自3月25日安庆日报)
 
      一路花香中,你只要进入五横乡境内的X023县道,一路上只需循着指示标志行驶,很容易找到路边一块大大的指示牌上书:“邓石如故居”,指示牌处有一村落,正是“铁砚山房”所在———白麟(林)村。“别说这些农民书画家,就是在田间随机找一个的农民,很可能都写得一手好字。”
  山不在高,有“麟”则名
  3月22日,春分刚过,清明将近,恰是春暖花开草长莺飞的节气。五横乡丘陵地貌中总会有山坳中的平原,这时节种植的又多是黄得粉嫩的油菜花,不同于华而无实的观赏花们,宜人的花香令人自然联想到收获时四处弥漫菜籽油香。
  一路花香中,你只要进入五横乡境内的X023县道,一路上只需循着指示标志行驶,很容易找到路边一块大大的指示牌上书:“邓石如故居”,指示牌处有一村落,正是“铁砚山房”所在———白麟(林)村。村西有山状如麒麟,因此此地得名白麟畈,村子也就是白麟村。除西侧的白麟山,北有赤龟山、南依大龙山、东有凤凰河,邓石如就曾号“凤水渔长”、“龙山樵长”。龙凤麟龟,传说中的四大灵兽正巧集聚于此。铁砚山房所在的邓家大屋归属白麟村,自然也是群山环绕,山房之名可谓名副其实。
  穿越时光的想象
  走近大门,古朴厚重的两个石制门墩标示着这处修缮一新的建筑确实有些年头了。石墩正面刻有鱼,两侧则雕刻着麒麟类的瑞兽,正应了白麟畈之名。推开厚达10厘米的大门,如同推开厚重的历史,一幅秀气中不乏庄重的明清建筑画卷映入眼帘。走过门廊,便是这三进建筑的大厅。邓石如一生游历过众多名山大川,清乾隆六十年(1795),回乡新建茅屋数间,并以两湖总督毕沅所赠铁砚而名新居,故得名“铁砚山房”。
  这建筑历经数次修葺,早已变化甚大,现今的故居主体建筑为穿斗式,砖木结构,共三进。第一进为门厅,三开间。二、三进均为两层楼阁。第二进正厅名“守艺堂”,三开间,西侧住房正是“两弹元勋”邓稼先出生的地方。第三进正在进行“邓石如、邓稼先生平展”。讲解员杨培霞就是土生土长的邓家大屋人,“小时候这里受保护不准进入,所以也没有进来过。”她说,当时从外观看这里显得很破旧,近年来这里就历经4次整修,最后一次整修是2012年11月结束的,这才有了今天的样子。也是2012年11月开放以后,游客也明显多了起来。现在遇见晴好的日子,慕名而来者都会有数十人。
  只是建筑风格、家具布局均是以修旧如旧的风格设置,显得古朴而真实。虽然扑鼻而来的油漆味总是在不恰当的时候将沉醉古风的游客拉回现实,但并不妨碍我们去想象这里发生的一幕幕场景———那时还在“康乾盛世”,盛夏时节雨打芭蕉,身材高大,一绺长长的美髯的邓石如正在书房中凭窗而望,痴痴地观察着雨痕在青砖上汇流集聚,忽然间兴致大增开始挥毫泼墨;转眼就到了1925年,天气乍暖还寒,8个月大的邓稼先尚对老宅形成些许的记忆,母亲和两个姐姐却已在这里憧憬搬去北平后的生活。
  阡陌之间蕴墨香
  “千年一人”虽然早已逝去,但铁砚山房走出的孩子们和他们的后人,多少总会沾染些文墨气,其中也不乏大师:晚清书画家邓传密、清末教育家邓季宣、现代美学家邓以蜇……
  这墨香也飘散到白麟村乃至五横乡,躬耕于龙山的庄稼人仿佛《三国演义》隆中的农人,都有些文人情怀。民警程小平、农民杨善禹、村医杨善耀、兽医吴松奎……这些在这片乡土间成长的书画家已颇有名气。五横乡人口不足2万,农民书画家竟达100多人,仅市级以上书画家协会农民会员就有30多人。
  “别说这些农民书画家,就是在田间随机找一个农民,很可能都写得一手好字。”五横乡党委委员刘晓燕告诉记者,依托“两邓故居”的名人效应和农民书画村的头衔,远景目标将在五横乡建立一个“中国书画产业园”。“中国书画产业园”的愿景实现尚需时日,翰墨丹青却早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五横乡的未来,如:早在2008年五横初中就申报了安庆市书画特色学校创建项目,再如:五横乡虎山小学有个书画家校长杨普,因此该小学书画教育方面很有特点,在其带动下,乡里其他小学也都开展了书画教育。
  文化真是神奇的能量。铁砚山房所蕴涵的文化内涵不断滋养着这片土地,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不断回馈着———总会有新鲜的墨香飘逸山房的庭院厅堂之间,以至于岁月也无法将其冲淡。
  建筑历经数次修葺,早已变化甚大,现今的故居主体建筑为穿斗式,砖木结构,共三进。第一进为门厅,三开间。二、三进均为两层楼阁。在这里“千年一人”虽然早已逝去,但铁砚山房走出的孩子们和他们的后人,多少总会沾染些文墨气。

上一篇:宜秀区严排查严督查严落实确保安全生产事故零发生

下一篇:“农场主”余兴明的田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