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频 > 外媒关注 > 正文

3月10日安庆日报:芭茅巷社区“农”转“非”之嬗变

日期:2015-03-10 10:42:10   来源:   点击:
      芭茅巷社区前身是原属我市郊区肖坑乡的芭茅巷村,位于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大桥经济开发区接壤地段。随着我市城市建设的大提速,芭茅巷村经历了几次大的区划调整,最终成为宜秀区大桥街道办事处的一个社区,原村全部被征用和拆迁,所辖的13个村民组、940家农户、2350位村民也被集中安置。

  “农”转“非”之后,失地农民生活如何保障?社区集体经济如何规避“城中村”通病?郊区城市化后,混合人口增加,芭茅巷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未来走向如何?

  破失地农民生存困局

  “失地农民中比我家有钱的多了去了,我家是小本生意,一年也就20几万。”3月7日下午,记者走进芭茅巷社区神墩商业一条街的一家牛肉面馆,老板姚传宝正忙得不亦乐乎。门面房不到30m2,但客人络绎不绝,店里除了姚传宝一家三口还有4名员工。

  作为一名失地农民,姚传宝曾经也很头疼:“没了土地,就连基本的米、菜都要买,生活成本增加,靠怎么生活?”好在芭茅巷社居委提供平台,让他学会了做牛肉拉面,门面房也是优先租用,如今家里再也不用为生计发愁。

  在破失地农民生存困局实践中,芭茅巷社区创造了自己的“芭茅巷模式”,即以“发展集体经济拉动一批、激励创业带动一批、依托两个开发区组织一批、发挥社区服务功能安置一批、推荐外出务工转移一批”为思路,基本上实现了失地农民充分就业。

  姚传宝所在的商业一条街是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成果之一,启动资金为失地农民征地补偿款的三分之一。十多年来,这三分之一的征地补偿款已经让芭茅巷社区集体经济形成了“一线两点”的产业规模,建立了物业、房产、商铺、家居等公益性、经营性用房113765.47m2,不仅为失地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更是催生了一批致富能手,仅神墩保洁公司就解决了200多名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培育资产百万元以上的建筑行业老板30多人,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的个体经营者60多人,带动就业300余人。

  此外,“股民” 年终分红还让失地农民有了自己的财产性收入, 自2009年至今,失地农民累计分得红利1071万元,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提升“新市民”幸福感

  身份和待遇不同等、“农转非”新市民无幸福感曾是众多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通病”。如何规避这一难题,芭茅巷社区有自己的思路———早谋划、早部署,全面加强民生工程建设。

  “买菜有农贸市场,孩子上学有芭茅小学,社区还有医疗卫生室,啥都省心!”3月7日,在芭茅巷社居委大楼的文化活动室里,50多岁的任大爷正陪着孙子学剪纸,“社区集体经济还是有好处的,我的儿子小时候没书读,哪能料到十几年而已,孙子就有了这么好的免费学习场所啊!” 

  为了尽快满足“新市民”新需求,芭茅巷社区迅速推进社区城市化管理,继创建两届安庆市文明社区之后,又积极争创“小康示范小区”,订立《居民自治公约》,推进社区向文明、民主、法治转型。据初步统计,社区自筹资金近千万元,以整治优化环境为目标,扶持社区实施长效管理。近年来,已陆续完成学校、医疗卫生室、物业、治安、农贸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芭茅巷社区集体经济“滚雪球”式发展促使社区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新市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股权量化成后起之势

  “芭茅巷社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必将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可持续发展,就要再进行一次转身。”党总支书记张祥银说,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使芭茅巷“一夜成名”,但同时也让其面临着全国城镇化建设中遇到的共同问题———原有集体成员与自治成员重合度逐步下降,继续由社居委行驶集体资产的支配权,容易导致对失地农民财产权利的侵犯。因而,集体资产股份“量化到人、确权到户”成为当务之急。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农村产权保护法律制度。作为社区集体经济改革的先驱,芭茅巷社区将再次大跨越,实施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股份制改革。

  “下一步,将对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产权进行资产量化改革,建立‘产权明晰、责任明确、权责一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现代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张祥银告诉记者,股权“固化”有几大效益:让集体经济市场化运作,实现效益最大化,促使产权明晰,保障失地农民合法权益,推进依法治理社区步伐。

上一篇:安徽新闻联播3月9日刊播我区在全省率先推行先看病后付费模式加快基层医疗改革惠及更多

下一篇:3月12日安庆新闻联播刊播张金锐到宜秀区调研中小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