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新生,身兼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环保办主任与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的工作,本就事务繁忙。然而,当他看到“书画之乡”的孩子们手握毛笔时那笨拙却又无比认真的模样,他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感便被深深触动。那“编外”老师的身份,在他心中,竟比正职还要有份量。
他的书法课堂,不拘泥于五横中心学校的“课后服务”。村部的会议室里,有他授课的身影;农户家的堂屋中,回荡着他的教诲声;哪怕只是树荫下摆上几张课桌,那也能成为他的“讲台”。夏日里,他教孩子们诵读《弟子规》,每一个字都念得铿锵有力。汗水从他的鬓角滑落,滴在宣纸上,变成朵朵墨花。孩子们看着墨花笑了起来,他也跟着笑了,那笑容里满是欣慰与满足。
“心正则笔正”,这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孩子们一开始并不理解其中深意,只觉得邓老师的手掌宽厚而温暖,能将他们的小手整个包住,带着他们一笔一画地书写。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渐渐领悟,原来写字如同做人,要先立得正,行得直。他总是对学生们说:“练字并非是要每位同学都成为书法家,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能够锻炼人的品质、意志力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他的一言一行,就像涓涓细流,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他是孩子们心中的“知心大朋友”。教师节前,他收到许多小朋友亲手制作的充满爱意的“小礼品”;逢年过节,家长和小朋友们的衷心祝福纷至沓来;老师布置写篇“我最熟悉的人”的作文时,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写“我的书法老师”。小学毕业季,杨思雨同学深情地对邓老师说:“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您却是我最崇拜的老师,学生愿您永远健康快乐。”
乡里有人说他“痴”。从政府到学校不过四五里路,他骑着那辆旧电动车,风雨无阻地穿梭其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他不是在忙碌地工作,就是在奔赴工作的途中;不是在课堂上授课,就是在家访的路上。有时忙得错过了食堂的饭点,他就饿着肚子给孩子们上课。“白加黑”“五加二”对他来说是常态,即使节假日,他也从未休息过。他创建了一个200多学生的书法作业群,每晚他都要批改作业到深夜,那红圈画得比朱砂还要艳丽,那是他对孩子们认真负责的印记。
五横的村民是淳朴的,他们的眼睛如同明镜,将邓老师的付出都看在眼里,感恩在心里。有时候家访,有家长过意不去,偷偷打开后备箱,想塞进一些土鸡蛋或者应季蔬菜,他总是婉言谢绝。他说,和孩子们在一起的快乐,比什么都重要,这就足够了。
邓新生一有空,他就给孩子们讲述邓稼先的故事,孩子们听得眼里发光,仿佛那些故事里蕴含着无尽的宝藏。他自撰一万多字的讲解词,精心组织品学兼优的同学背诵、排练、实地模拟。如今,有十八个“红色小讲解员”从他手中出师,他们把先辈的事迹讲给天南地北的游客听。那些稚嫩的声音在古老的梁柱间回荡,却比专业的导游词更能打动人心。每逢节假日,小小讲解员们身穿志愿服、佩戴红领巾,义务为游客服务,将“两弹一星”精神传播到五湖四海,这道靓丽的风景线还登上了中央电视台。
五横乡的文艺人被他一个个寻访出来,组成了文化振兴群。他们义卖书画帮扶贫困户,募捐举办村晚,助销土特产……这些事情,就像书法中讲究的“行气”,看似零散,实则血脉相连。就连他那贤惠的妻子和一双儿女,也习惯了除夕夜陪他在故居守岁。在那万家灯火之中,这一家四口的团圆饭,总是弥漫着墨香,那墨香仿佛是一种特殊的纽带,将他们紧紧相连,也融入了五横的每一寸时光与角落。
时光流转,五横的晚霞如诗般在天际间晕染开来,瑰丽的霞光悠悠洒下,染红了正在练字的孩子们的脸颊,又慢慢落在邓新生回家的蜿蜒小道上。
书法课结束后,孩子们鞠躬致敬,纯真的笑脸上藏着敬意与传承的火种,他们的身影在霞光里渐远,却深深刻在邓老师的心间。邓新生骑上那相伴多年的电动车,后座的布袋随风轻晃,里面的毛笔和字帖在夕阳的余晖中闪着光,车轮缓缓转动,续写着他和五横、和孩子们无尽的感人故事。(邓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