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境贫困不可畏,自强不息终成功
----获省第二届“生育关怀•幸福家庭”人口基金资助女孩张畅
张畅,这位来自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姥山社区的一个农民家庭的女孩。今年以高考文科582分的成绩,被安徽农业大学录取。
贫寒的家境。1992年出生的张畅生活在一个贫寒的家庭,爸爸、妈妈和一个辍学的妹妹,父母亲均是农民,家中唯一的劳动力——父亲,因为没有文化,一直在家务农,以种田为生,偶尔打点零工,父亲曾在打零工的过程中被机器绞断了左手大拇指,导致现在左手残疾。母亲患有严重心脏病和重度颈椎病,常年靠药物维持病情,生活起居也要父亲照料,因此家里家外全由父亲一个人承担。父亲日夜劳碌奔波,靠种田和打零工挣来的微薄收入,也仅仅是维持家庭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而母亲的病情日益加重。低矮的房子还是上世纪70年代的土砖屋,今年七月份的那两场大雨让她家的房子更是不堪重负,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现在的房子已经成了危房,靠打着撑子撑着的。懂事的妹妹在读完初中时,背着父母外出打工了。
坚强的性格。面对家贫如洗,还背下了几万元的欠债的窘境!从小就坚强、阳光的小张畅,有着远大的志向,为了能够继续上学,平时省吃俭用,一心扑在学习上。贫困的家庭是她勤奋学习的原动力,从小立志要通过读书来改变家庭贫困的面貌,让父母不再因贫困而劳累、不再因贫困而愁云不展;让妹妹不再因贫困而承担那么小的年龄不该承受的负担、不再背井离乡的去打工。“我要读书、我要勤奋”无时不刻地伴随她一路前行。
不懈的坚持。特殊的家境也让她从小懂得了理解父母的艰辛,小学六年,每天背着书包独自上学,也很羡慕别的孩子由父母骑摩托车接送,可从来不说出来。到了初中,要到镇上去读,离家很远,没钱寄住学校,初中三年,都是骑着别人给的自行车上学,每天来回要骑二十多里路,无论什么样恶劣的天气,都舍不得花2元钱坐公交,仍然骑车上学,特别是冬天的早晨,每天上学都要打电筒,两只手被冻得通红,别的同学要么是住校要么是父母亲送上学,而她没办法,只能靠自己坚持的恒心。就这样一骑就是三年,不论严寒和酷暑。每天的午饭是早上从家里带的米饭和菜,夏天经常吃馊的、冬天经常吃冷的,在她的日记本上就写道:“人一出生有很多东西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去选择,比如出身,父母,疾病。所以我这样的家境也锻炼我顽强的毅力和不怕吃苦的精神”。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初三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安庆市第七中学。到了高中,要到安庆去读书,离家就更远了,寄宿在一个远房的亲戚家。好心的亲戚腾出了房子助她完成学业,为照顾陪伴出门在外女儿学习,妈妈带着病痛来城里陪读,懂事的她高中三年没买过一件新衣服和一双新鞋,衣服和鞋能穿就行了…。三年里,母女俩的伙食是每个星期从家里带去的油、米和小菜,平时也是很少买荤菜吃,只有等到双休日回家买点荤菜和爸爸、妹妹一起加餐,这三年里最幸福的事情—周末可以与父亲、妹妹一起“聚餐”…。
顽强的拼搏。古诗有云:“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张畅不断提醒自己:“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发奋读书。我只能天天向上,不能后退。因为前进一步就是大学校门,后退一步仍然是我那凌乱破堪、不能重负的家,就是回家当一辈子农民。对我来说,后退是没有出路的。”“人生就好比登山,只有不畏困难、积极向上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巅峰,领略到:“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和“一览众山小”的境界。”在压力面前不断前行,让父母的爱、家庭的重负化为奋斗的能量,通过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加倍的努力,学习上各门功课均在班里名列前茅。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小张畅流下激动的泪水,自己大学梦圆,也点亮了全家人生活的希望…,因为她始终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琚雪梅 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