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宜秀要闻 > 正文

村村“书屋”飘墨香—记杨桥镇民生工程农家书屋建设

日期:2012-12-17 20:49:27   来源:   点击:

  村村“书屋”飘墨香

  ——记杨桥镇民生工程农家书屋建设

  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是政府统一规划、组织实施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基础工程、民心工程之一。2007年我市开始试点建设农家书屋,2009年起每年列入我市民生工程;截止2012年,我镇已建成农家书屋14家,覆盖全镇所有的行政村(社区),每个书屋配备图书不少于1500册。

  日前,记者来到了宜秀区杨桥镇龙山社区,该社区由龙山村和团结村于2007年12月合并而成,共有2143名居民。

  农家书屋见证转变

  白安云是龙山社区的一名居民,今年40多岁,几年前由于他所在的公司缩小规模进行裁员,他成了一名下岗工人赋闲在家。重新扛起锄头下地,白安云一百个不愿意的,何况家中田地又少;重新找工作,年纪已不小再学手艺也很难。

  但是一家几口的生活问题就摆在眼前。所幸的是,白安云在工作期间利用机会学习了不少动力船只的维护、修理知识。“知识改变命运”,这是印刻于他心中的一句真理,只有实践能力的他又拾起了书本学起理论知识,成了农家书屋的常客,汲取着书中的营养。由于农家书屋设在村部,理论知识学习之余,白安云经常和村干部沟通交流,咨询相关政策与规定。

  不久之后,一家水上动力公司成立了,白安云从下岗工人转身成了老板。据农家书屋的工作人员介绍,白安云现在仍是常客,工作学习两不误。像他这样的例子很多,张小兰也是其中之一。

  张小兰生于1965年,不久前被评为省巾帼致富创业能手,是当地某农家乐休闲山庄的老板。“从一个很小很普通的饭店滚动发展起来,成为这一带富有特色的农家乐,这其中知识是推手,农家书屋便是见证。”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农家书屋见证了一大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转型为知识型农民的过程。

  除了科学技能、法律法规方面的书籍之外,儿童读物也很受欢迎。由于龙山社区地处城郊结合部,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剩下不少留守儿童;现在又逢暑假,为了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安全管理力度,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龙山社区采取党员与留守儿童结对的形式,一名党员负责几名留守儿童,定期带领孩子们来书屋阅读书籍,丰富知识。

  龙山社区农家书屋有20平方米左右,几个书柜上满满当当的各类书籍、报刊、杂志,摆放得整整齐齐,书屋共有2000册左右的图书,每天开放时间为8:00-11:30,2:30-5:30,对本社区的居民实行签字免费借阅制度,两个星期内归还即可。工作人员介绍:“书屋不算大,也不够用,隔壁有个小会议室,没有重要会议的时候都是当做阅览室对外开放,居民可以在这儿看书,桌椅空调都是现成的。”

  文化建设“涅重生”

  记者了解到,龙山社区农家书屋是今年6月份才落成投入使用的。2011年1月19日,杨桥镇发生4.8级地震,龙山社区不少房子在地震之后都成了危房,农家书屋所在的村部也未能幸免。“那时候条件不好,房子不够用,书籍也很少,所以都是零散着放在会议室的,也没有专人管理,甚至发生过丢失现象。”社区工作人员说,新的工作地点落成,农家书屋马上就投入使用了,并且在社区宣传栏上贴上了方位图和介绍,居民都踊跃前来阅读。

  “我们的文化建设远不止农家书屋这一项。”工作人员表示,文化旅游是社区的整体定位,在社居委规划中早已为文化广场建设预留了场地。农家书屋工程和文化下基层进社区工程是密切联系的,这片广场将成为承载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等送文化下乡的场地。“这边会放上石桌凳供居民休憩,那边会装上篮球架用作篮球场,还有那边……”在工作人员的描述下,社区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蓝图已经构成,不久也将实现。

  龙山社区是杨桥镇的13个行政村之一,杨桥镇文化站站长白永红告诉记者,如今该镇每个村都有自己的农家书屋,镇上的文化站人员还会定期下村协助书屋管理人员做好图书的分类上架,帮助他们建立相关的制度规定包括借阅规定等,督促他们管理好图书,防止流失。“我们的书屋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书籍数量较少,儿童读物尤其缺乏;书籍更新较慢,跟不上群众需求。”白永红说。

  □江立新江露露

  上一篇:政治局: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下一篇:市“三看三比”考察团到大桥开发区视察

  【字体:大中 小】 【打印】 【关闭此页】

上一篇:宜秀区完成2012年度两项计生奖励经费区级初审工作

下一篇:宜秀区三位军嫂获得安庆市“十佳好军嫂”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