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抓好代理家长制度建设,一手建立健全三位一体关爱网络。今年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宜秀区为切实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在全区各中小学全部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和代理家长制度。全区共有300多名教师和志愿者纷纷加入校园妈妈队伍,结对照顾2000多名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让每个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有效缓解留守未成年人的情感缺失,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他们都是留守学生的妈妈
该区积极探索,创新关爱留守儿童模式。在各中小学大力开展爱心妈妈、代理家长结对关爱行动。王付梅是该区一名年近50岁的女教师,今年在光明小学担任五年级班主任。赵南是中途转到王老师班里的,他一来就成了班里的“煞星”。每天他都把自己周围扔得都是垃圾,课堂上更是肆意地跑动、打闹,甚至跟老师顶撞。很快,他成了全校众所周知的问题学生。看到孩子对周围人很敌视,王付梅老师想方设法地帮助他改变。于是,每天找赵南聊天,让他自己反思当天的不足与进步,指导他如何克服自己的坏习惯。慢慢地,孩子开始喜欢她。“你要是我的妈妈就好了!”孩子羞涩地说。“我是你的妈妈呀,你是我最喜欢的那个孩子!”王付梅真诚地回答说。这样的校园妈妈在该区比比皆是。罗岭镇退休教师査月华为了照顾留守儿童,毅然放弃去合肥居住与儿子团聚的美好生活,只身留在花园小学,住在学校一间不足20平米的小平房内。早上起床比别人早,下午放学还要在学校转几圈,成了学校义务安全值班员。常常同留守儿童一起在学校就餐,跟他们讲食品卫生、讲身体健康,给学习退步的学生补缺补差。
给留守学生多一些温暖
双龙小学是该区一所典型的偏远农村学校,村子三面环水,唯一一条通往外界的道路也是坑坑洼洼、泥泞不堪,造成村里经济非常落后。该校每年都有近40名的留守儿童,且呈逐年增长态势。该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对“留守学生”做到精心观察,及时掌握动态,加强对他们的心理疏导,给这部分学生以更多的“偏爱”。学校以班队活动为载体,紧紧围绕“关爱、责任、诚实”等基础道德品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留守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做人做事的道理。王小志是个挺可怜的孩子,他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从没有享受过爸爸妈妈的爱。当该校一名80后的年轻女教师罗安生了解到王小志的情况后,罗老师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他在班集体享受到快乐和幸福。看到他的书包烂了,罗老师就给他换上新的,还经常给他提供笔和本子。订校服时,全班只有他一个人不订,罗老师觉得不能让他小小的心灵受到伤害,就交钱给他订。冬天小志的手冻裂了,罗老师看到后,买来手套送给他……
静听花开的声音
今年12岁的程蔚然,是该区五横中心学校六年级学生。父母外出务工,她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用她的话来说:“学校老师待我真好,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是我一点都不感到孤独。”在该区,像程蔚然这样的留守儿童,都能享受到“一二三”培养模式的关爱。即“一帮扶”,每一位教师都像父母一样,帮扶、关爱留守儿童;“两到位”,专项档案和家校联系保障到位,“三优先”,对留守儿童在学习上优先辅导、在生活上优先照顾、在活动上优先安排。该区各中小学在仔细摸排的基础上为2000多名留守学生全部建立档案,并及时实行奖励制度和联系制度。学校依托留守儿童之家开通亲情电话和家长热线,确保每名留守学生有特殊情况时在第一时间和家长取得联系,保证每名留守学生半个月能与家长电话交流一次,让远在外地打工的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此外,每年的六一期间该区各所学校都会对在思想、学习方面进步的留守学生举行一次表彰和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一样享受着政府、社会、家庭的关爱。该区教育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近年来,宜秀区没有发生一例“留守儿童”违法犯罪案件,先后有10所学校被授予省级未成年人示范学校,1所学校被授予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