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宜秀区针对部分村级组织无活动场所,部分年久失修,部分村撤村并村后,党员数量大幅增加,无法满足开展活动和工作需要的现状,从2006年起,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不断加大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步伐。
一、打造精品、确保质量,不断加大改扩建力度
为切实改变村干部“公章随身带、会议流动开”的尴尬局面,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区委按照分类实施、分步推进的思路,不断增加村级活动场所改扩建力度。
一是分类指导实施。按照区委提出的远郊城市化农村,近郊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要求,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问题上,采取分类指导,分类实施的工作思路,强力推进场所建设。对于区位优势比较明显、自然资源条件较好的近郊村居,鼓励新建高标准、高起点、多功能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更好的挖掘潜力,壮大集体经济;对于远郊村居,按照“长远实用、适度超前、美观大方”的原则和“三室八有”的标准,反对贪大求洋,努力把村级活动场所建成村里的标志性建筑,确保至少10年不淘汰。
二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在资金方面,采取财政补一点、党费拿一点、结对部门帮一点、乡村筹一点、社会人士捐一点等多种方式筹措。同时,区委还明确规定,活动场所建设不得向农民筹资和摊派,不得增加乡村债务为底线。区委组织部在留存党费中给予每个活动场所配套规范化制度建设;区直各部门按照结对帮扶村居,给予配套电脑、打印机、投影仪、电视机等办公用品和电教配备。杨桥镇花山村为撤村并村二合一行政村,活动场所狭小破旧,很难适应党员、群众和村两委干部开展活动,严重影响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该村积极利用帮扶单位区城乡建设局的部门优势,协调土地指标、帮助规划设计,争取项目启动资金。目前,投资近60万元,建筑面积达580平方的村级活动场所已经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
三是全方位确保质量。一是按照方便党员和群众集中学习、开展活动的原则,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特色产业布局规划和震后灾区重建规划通盘考虑,严把规划选址关。二是在施工中,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协议,严格执行招投标和项目审计、项目监理、项目验收制度,并充分发挥党员、群众和社会监督作用,严把建筑质量关,确保把每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成“精品工程”和“廉政工程”。白泽湖乡黄石村在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时,主动邀请懂建筑业务的党员议事会和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提前全程介入,监督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三是按照“使用透明、账务清楚、定期公布、接受监督、结束审计”的原则,严把资金管理关。四是将每个村级活动场所落实到人,安排到月,并建立月报告制、督查制和通报制,严把项目进度关。
四是层层落实责任。区委明确要求,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工作,由区委组织部负责牵头抓总;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区直结对帮扶包村部门负责联系乡镇、村,协调相关问题,检查督促工程建设进度、质量和资金使用情况;乡镇党委、政府成立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明确组织委员落实具体责任;各村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村级党员、群众代表负责工程质量监督和工程进度跟踪问效。工程竣工后,区委组织部会同发改、财政、审计等部门组成检查验收组,对活动场所逐一检查验收,确保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真正成为群众满意工程。截止目前,全区共投资2000多万元新建和改(扩)建村级活动场所36多个,平均面积都达到600多平方米,党务、村(居)务公开等各种规范化制度建设配套齐全,真正实现了硬件上达标、软件上规范。
二、拓展功能、发挥作用,切实凸显综合效应
为了充分发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作用,该区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管理上,坚持“一室多用”,充分发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综合作用,初步建立了建、管、用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一是发挥政治中心作用。利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组织党员定期开展“三会一课”、党员培训、报告会、党员承诺、民主评议党员、民主议事等活动,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同时,通过完善党(村)务公开等规章制度的建设,极大地调动了党员、群众参政议政,管理关注本村事务的积极性。
二是发挥经济中心作用。利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为农村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协会提供服务,壮大集体经济。五横乡杨亭村,利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这一服务平台,积极组建龙山茶叶协会,集体经济年增长30万元,群众收入人均年增长200多元。目前,通过村级活动场所这一经济服务平台,全区共成立罗岭镇黄梅水稻专业合作社、白泽湖乡芭茅小葱种植协会、杨桥镇余墩花卉培育协会等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协会10多家,集体经济年增收400多万元。大龙山镇中心社区,利用区位优势,新建高标准、多功能,集干部办公、教育培训、文化娱乐、商业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通过与大地凤凰城项目的合作招商,集体经济年增加50万元。截止2010年,全区共新建村级综合服务中心8个,集体年收入达数百万元。
三是发挥文化中心作用。发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一室多用”的功能,依托村级卫生室、图书阅览室、电化教育室、文体娱乐室等为群众提供医疗保健、科普宣传、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活动,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罗岭镇黄梅村在新建村级活动场所同时,同步新建黄梅文化广场,搭建高标准黄梅戏舞台,成立黄梅凤英剧团,传承黄梅经典,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取得很好的社会效应。大龙山镇燎原社区、罗岭镇姥山社区,利用村级活动场所,积极向居民宣传和弘扬廉政文化,被省纪委、监察厅命名为“省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
四是发挥服务中心作用。实行村干部坐班制、考勤制,推行首问负责制和来电来访登记制,确保群众随时反映问题有人管、有人问、有人办,改善了干群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同时,利用网络资源,为群众提供致富和就业信息,传播实用技术,切实为村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发展经济致富带富能力。截止目前,全区村级活动场所共举办专题农业讲座400多场,培训干部、党员、群众数万人次,提供劳务信息3000多条。五横乡虎山村,利用村级活动场所,设立虎山沼气维修服务点,极大的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罗岭镇姥山社区,不断拓展村级活动场所服务功能,新建姥山敬老院、安徽省首家荣军院和留守儿童之家,走出了一条农村偏远社区求发展、重服务的新路子。截止目前,全区共筹集资金近180万元,改造村居卫生室20个,建立设有图书阅览室、娱乐活动室的“留守儿童之家”15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综合效益不断凸显。
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建设,极大的调动了村干部的工作热情,进一步巩固了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村务“议事堂”、科技“充电器”、致富“信息港”、文体“娱乐室”……一面面在绿色田野上高高飘扬的党旗,一栋栋全面投入使用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力,提高了党组织的威信,凝聚了人心,服务了群众,受到了党员群众的普遍欢迎。(何伯兵)
![]() |
图为:该区罗岭镇姥山社区村级活动场所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