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秀区积极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作用,紧扣全区民生工程目标任务,着力推进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截止今年6月底,全区已建成13所农村敬老院,占地面积107.3亩、建筑面积20210平方米,供养床位1040张,总投资累计达3800万元,已入住五保对象754人,全区五保集中供养率已由2005年的5%提高到75.1%,供养床位已达100%,位居全省县(区)第一。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大力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自2005年在安庆市城区实施区划调整以来,该区区委、区政府以贯彻落实国务院新颁布实施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为契机,认真编制了《宜秀区农村敬老院“十一五”建设规划》,目前已提前两年实现了每个乡镇有一所省一级示范敬老院,在散居五保老人较多的村兴建小型敬老院6所的计划目标。在具体操作中,该区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敬老院建设工作,成立了敬老院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各乡镇、村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同时,大力宣传五保集中供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推进农村敬老院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氛围;区委、区政府每年都将敬老院建设作为年度民生工程的一项重要工作,列入年度考核目标,并与各乡镇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并实行以奖代补和奖励先进的激励政策,对按时完成年度任务的乡镇,给予适当的奖励。
多方筹措、整合资源,加大对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的投入。该区切实加大财政投入。采取区、乡镇两级分担的办法,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实行以奖代补。各乡镇则根据各自目标任务要求,将所需建设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同是积极整合现有资源。将乡镇和村撤并的原学校、原村部等闲置场所改建成敬老院,减少整体资金投入;并广泛动员社会捐助。通过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认建认助活动,为农村敬老院建设捐款捐物、帮工帮料;与此同时,有效落实优惠政策。规定敬老院建设该享受的优惠政策一项不少,该减免的费用坚决减免到位。
着眼长远,落实保障,切实提高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生活水平。该区一是签订三方合同,明确了“六个不变”。敬老院、五保供养对象本人及其所在村三方签订合同,明确集中供养对象“六个不变”,即原户籍村民组不变、原财产所有权不变、原承包土地经营权不变、在原村民组享受的利益不变、村集体政策补贴不变、生病就医护理和丧事料理责任不变;二是整合相关政策,提高供养标准。将省、市财政专项经费,区、乡财政年度预算安排、失地农民生活保障等相关政策资金整合起来统一使用,分散和供养五保对象达2630元/人、年;三是发展院办经济,改善院民生活。全区13个农村敬老院拥有菜地45.5亩,鱼塘40亩,存栏生猪60头,自养家禽500只,去年院办经济纯收入达18.1万元。
规范管理、优化服务,全面提高五保集中供养的服务管理水平。该区切实加强队伍建设。按照10:1的标准配备工作人员,制定了十一项守则和职责,并分两批对全区敬老院院长进行了培训;同时实行规范管理。出台了十一项规章制度,并做到张贴上墙;并大力提供优质服务,确保了院民生活舒心。与此同时,认真实施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切实解决五保对象的看病难问题。该区为全体五保对象全额代缴其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保资金;对集中供养的五保对象每人每年按500元的标准拨给各农村敬老院,用于五保老人的小病门诊;并将全部五保户纳入大病求助范围,对生大病住院的散居五保对象实行二次救助。对集中供养的五保对象生大病住院的,给予全额二次救助。
现如今,在该区尊老敬老已蔚然成风。每年春节,区委、区政府及乡镇主要领导都到敬老院陪五保老人吃年夜饭,与老人共度除夕,同时积极引导全社会关心五保老人,2010年春节,社会对全区13所敬老院捐款捐物累计达41.8万元。(王泽伟程皖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