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村情。今天的黄梅村是2004年由新舟和陡塘两村合并而成,位于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东北部,是黄梅戏艺术大师严凤英的家乡。黄梅村下辖39个村民组,1018户,总人口4000人。党总支下辖2个党支部,7个党小组,现有党员141人。全村总面积15.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855亩,山场5000余亩,山塘湖泊星罗棋布。黄梅村交通便捷,距安庆市区25公里,杨新公路直通市区,21路公交穿村而过。规划中的安庆外环线、怀枞线即将形成黄梅对外新通道。
黄梅村是典型丘陵山村,第一产业以一稻一油为主;第二产业有少量家庭作坊式小规模塑料加工业;第三产业是外出务工经济,以小餐饮为主,这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目前,人均纯收入达10800元。改变村庄面貌,改善生活质量,是广大群众期盼已久的夙愿。2012年底,为落实省市部署,回应百姓期盼,适时启动了美好乡村建设,黄梅村由此开始破茧成蝶,小山村正在发生巨变。
坚持规划引导 示范先行。我们把规划作为指导美好乡村建设的最高准则。为此,在选择设计单位时,就瞄准省内最高水平。经安庆市建委推荐,我们委托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对黄梅村美好乡村建设进行规划设计。设计单位工不厌细,进行了逐户点对点设计;在外观上,继承了徽派建筑白墙灰顶的风格。此项设计一举获得全省美好乡村规划设计作品一等奖。在实施进程中,一点示范,以点带面,逐步推开。严凤英出生地严舟组,共有56户,群众基础好,积极性高,具备实施美好乡村建设的基本条件,因此成为我们美好乡村建设首批启动的示范点。经过示范点建设,广大群众看到了美好乡村建设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踊跃报名。目前纳入美好乡村建设的山边中心村庄,共有11个村民组,411户,覆盖人口1884人。
坚持镇村主导 群众主体。美好乡村建设涉及一家一户,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统一部署协调。我们成立了高规格的、镇村一体的美好乡村建设指挥部,并将指挥部成员具体分工,让每人头上有任务,肩上有压力,心中有责任。指挥部重心下移,靠前作为,在施工一线处理问题,化解矛盾。为有效指导美好乡村建设,出台了美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对相关原则性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乡村是广大群众生产生活的地方,理应成为美好乡村建设的主体。我们始终坚持群众的主体地位,为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组织村民组长、村民代表和党员代表,赴潜山参观考察,切身感受。召开不同类型会议,进行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在实际操作中,让他们参与到美好乡村建设的各个环节。为搭建好村民议事平台,以村民组为单位,成立了村民理事会,由理事会商议决定本组事务。事实证明,理事会的作用不可或缺:1、群众户均筹资2500元+人均筹资500元,得以顺利进行;2、施工中本组内小矛盾协助化解;3、建成后的日常维护实现自筹经费,自主管理,自我约束。
坚持高点定位 高标建设。我们没有把美好乡村建设当作单纯的村庄整治,而是看作农村提升发展的一次机遇。依托黄梅村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和人文禀赋,结合美好乡村,做好借力文章。因此,美好乡村建设伊始,就提出了建设“休闲旅游型”、“文化引领型”美好乡村的高点定位。休闲旅游,就是为城市居民提供远离喧嚣,放松身心,体验慢生活的绝佳去处;文化引领,就是将名人故里——严凤英故居、宗教圣地——海潮庵、百年民俗——龙舟竞渡岱赛湖以及蓝孔雀养殖放飞基地等人文景点,串点成线,形成完整的乡村文化旅游线路。为配合高点定位,必须高标准建设美好乡村。具体讲,就是要达到“五化”:一是硬化,所有通组到户道路,实施路面硬化,解决农村行路难的问题;二是净化,消除脏、乱、差。主要实施“三清”、“四改”(清理柴草堆、清理粪堆、清理垃圾堆,改水、改厕、改灶、改圈),确保村庄干净整洁;三是亮化,村内主干道安装路灯,方便群众夜间出行;四是绿化,道路两侧栽植行道树,房前屋后见缝添绿;五是美化,对房屋外墙统一风格,建设农民休闲广场,设立文化墙,树立雕塑、文化石等,增添村庄的文化气息。在实施中采取三项措施:工程发包招标制,工程质量监理制,工程失误追究制,确保工程质量。
坚持因地制宜 因势利导。在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我们既考虑节约资金,又注重尊重民意,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努力成为美好乡村建设中务实高效的范本。对村民房屋,不搞大拆大建,以维修出新为主,只拆除少数废弃破旧房屋;对村组道路,不求大宽大广,以符合车流量为宜,只对少数主干道稍加拓宽;对房前屋后,不求统一,只要清新;对绿化苗木,不求名贵,但要品种多样。
坚持产业发展 强化支撑。产业发展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城市总体规划,黄梅村属非工业区。我们围绕山场和耕地做文章,加大流转力度,发展观光林业和现代农业,实现产业升级。我们引进皖春园林公司,承包荒山3000余亩,实施林业替代更新,引种桂花、茶花、红枫等高档名贵苗木,发展观光林业。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牵头,对全村耕地进行整体流转,分别发包给申能公司,发展现代观光农业和一家种植大户,发展家庭农场。产业升级给广大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他们不仅每年可以获得土地(山场)租金,老年(男满60岁、女满55岁)每月可获得生活补助金,而且可解决部分劳动力就业。更重要的是把有理想、有抱负、有一技之长的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去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
坚持提升素质 文明乡风。乡村美不美,关键在于人。我们制定实施一整套村民素质提升计划,再造黄梅人,劲吹文明风。一是幼苗计划,黄梅小学是造就下一代黄梅人的摇篮,除了按照部颁标准施教,特别注重特色培养,由宜秀区文广新局开设的严凤英故里黄梅戏艺术辅导站,从小培养黄梅戏兴趣爱好;二是创建计划,通过评比文明户,孝顺媳妇等活动,倡导文明新风,和睦邻里关系;三是潜引计划,通过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建设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农民活动室、公共电子阅览室等,潜移默化中提升群众素质;四是约束计划,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实现群众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自我提高。(徐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