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划桨开大船 黄梅齐心建新村
日期:2013-07-05 13:47:07 来源: 点击:
众人划桨开大船
在村民理事会组织下,宜秀区黄梅村户户出资建新村
(安徽日报农村版 7月5日 )
“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还未进村,就听到广播中已缓缓传来悠扬的黄梅小调。这里,不仅是一代黄梅戏大师严凤英的家乡,还是我省美好乡村建设的示范村。山水相依、人戏交融、民风淳朴、生活富足,这就是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的黄梅村。
村民理事会发挥大作用
7月2日,记者来到黄梅村,只见白墙红瓦的新楼房,错落有致,村内道路敞亮整洁,俨然一幅皖南乡村的美好画卷。谁能想到,一年前这里脏乱无序的模样:“以前村里没有水泥路,下场雨就满脚泥泞;房前屋后厕所猪圈乱搭乱建,臭气熏天还影响美观。”提起原来的黄梅村,村民们无不苦不堪言。
何以在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全村环境来了个大变样? “美好乡村建设得以顺利推进,与村民的积极参与分不开。 ”黄梅村党总支书记汪小神对记者说。
美好乡村建设之初,黄梅村各个村民组就分别建立起由老党员、老村干、威信高的人员等组成的村民理事会,走出了一条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新路。通过村民理事会,村民们对美好乡村建设的各项事务,不仅有了知情权,更有了参与权、监督权,许多“政府管不到、干部管不了、社会无人管”的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
严舟组村民理事会负责人严辉告诉记者:“理事会经常要碰头开会,大到确定新楼房结构,监督施工质量,小到拆除屋后猪圈鸡笼、清洁门前垃圾,每一项工作我们都会认真讨论研究,以保证事事清楚明了。 ”
“有了理事会,村民们放心,我们村两委工作开展也有了好帮手,建设进度自然就快很多。”汪小神说,从去年9月开始到现在,黄梅村新建中心村庄环形公路13.38公里,安装路灯190盏,完成了56户村民房屋外墙喷刷任务,群众自发拆除危旧建筑物2000平方米,建成5个绿化休闲广场,铺设草坪8000平方米,栽植各种绿植1580余棵……而这些工作,都离不开理事会和村民的积极支持。
“集体小账本”定期公开
进行美好乡村建设,最大而且最棘手的问题就是资金短缺。然而在黄梅村,通过整合有关涉农项目资金和村民集资,有效破解了这一难题。
去年底,在美好乡村建设理事会组织下,发动村民筹集建设资金。短短半个月时间内,按照“户+人”的方式即:每户集资2500元,在此基础上,一户中每人再集资500元的方式,全村共顺利筹集建设资金312.75万元。
整村集资的支持率达到了百分之百,不少因工作、求学而户口早就迁出家乡的黄梅人听到村里要进行美好乡村建设,也都不余遗力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对于“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农民来说,向村民集资必定阻碍重重,但是黄梅村的这项工作为何能顺利开展并得到全村人民的积极响应呢?
黄梅村村委会主任章新民解释说,黄梅村一直采取公开透明的工作方法,“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保证每一笔账、每一分钱支出都清清楚楚。“整村集资以村民组为单位,钱由各自理事会负责保管,各村民组所筹得款项分别用在各组建设之中,保证大家出的钱最终都能用在自己身上。 ”
为了让村民了解每一笔钱的详细去处,各理事会每个月都会以张榜的方式,公开每项工作的账目,由他们具体负责新村建设的运作和实施,村两委只负责监督和指导。村民严金宝感慨地说,“理事会威信高,办事公道,账目公开透明,我们放心呐! ”
多元产业形成经济支撑
既要安居,更要乐业,这是黄梅村在美好乡村建设中始终遵循的一条主线。
黄梅村目前有100多家塑料包装袋制品厂或作坊,形成了原材料、销售在外,生产在家的经营模式,占据了全国50%纺织厂配套棉纱带的市场份额;截至今年4月,全村集体流转土地3000余亩,以招标的形式承包给本村村民张国清;还将村集体的3000余亩荒山发包给某大型林业公司,既绿化了荒山,增加了村民收入,又解决了当地闲散劳动力就业问题;村里的启宏蓝孔雀养殖场现为全省最大的蓝孔雀养殖基地,每年出栏蓝孔雀1000只,目前村里正计划将此基地打造成集放飞、观赏、食用为一体的孔雀园。
谈及黄梅村今后的发展,汪小神信心百倍:“下一步我们将在旅游开发上大做文章。依托严凤英故居,启动整修项目,接下来还要进行有关黄梅戏文化传承的一系列开发;不久还要开工建设通往蓝孔雀养殖场、长咀组龙舟中心、海潮庵的三条4米宽的水泥路,未来的黄梅村将被打造成为集休闲观光、旅游度假、文化传承为一体的新农村。 ”
( 本报记者 张倩 通讯员 陈秀根 方华)
上一篇:王佩刚率队赴杭州考察电子商务项目
下一篇:五横社区老年服务养老中心托起老年人的幸福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