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宜秀要闻 > 正文

7月15日安庆日报刊发杨桥镇:让湖区群众不再为路愁

日期:2014-07-15 19:22:45   来源:   点击:
 7月9日,记者来到了花山村探访这条“生命路”。

  在花山村路口记者看到,一条宛如黄丝带的公路蜿蜒横亘在五洲圩大堤上,一端通往新安枞线,另一端则连接着花山村杨井片9个村民组以及整个螺山村。几名修路工人正驾着挖路机在路面上施工,未来3个月,这条公路即将大变身--从新安枞线花山路口至螺山村中心村2.1公里将由原来的3.2米拓宽为7米,建成后还将延伸至更多村民组。

  绿水青山为“路”愁

  “这里四方环水,一方朝天,山明水秀,就像中国的宝岛‘台湾’。”67岁的村民汤昌其感慨尤深,“然而一到下雨下雪天,这里就成了一座孤岛,没有人敢出去,也没人敢进来。”

  汤老生长在花山村,自家房子正对着公路,曾目睹着这条公路上发生的一切。他说,早些年,五洲圩是渔湖,两岸多半是渔民,划船上岸,1984年在圩埂上建了桥,修了路,渔民都把船卖掉了,这条新建的公路就成了村民们通往外界的唯一路径。

  “河泥建成的路不好走,晴天灰尘多,到家一身灰,下雨下雪天,走半步滑尺把远,就算没掉进湖田里,到家也是一身泥。”老人皱着眉头说,“别的车是进不来的,只有一些小三轮偶尔提着胆子晃悠悠开过来,一不小心掉进了湖田里,吊车不敢进来,老百姓就将这3米多高的公路砸了缺,用缰绳把车子死拖上来,再把路修好。修了砸、砸了修,这路估计早有怨气了,一年总有至少5起交通事故,不是摔了胳膊就是断了腿。”老人边说着边指着自己眼角处一道1cm左右长的疤痕,这是前些年天下雨,他在这条路上滑了一跤,眉角一下子就撞在了石头上,划开了一道长口子。

  企业数次擦肩而过

  说起这些揪心的事儿,螺山村的村委会主任刘之青更是有苦难言。“前些年,生产保健药品的广润公司准备落户我村,项目都快达成了,结果他们来考察完了就走了,只扔下了一句‘路不行,不能落户’。这样的例子多不胜数,就在今年6月份,本来有单位有意向在村里建几个培训基地,结果也是因为路不行项目又未达成。”刘之青说,“这里原本是发展的一块福地,结果就因为这路,限制了村里的发展。螺山村、花山村、破罡湖社区近乎6000人,如今留村发展的青壮年十分之一还不到。”

  刘之青坦言,如今村里只有20多家养猪厂、养鸡厂、水产养殖户,如果路不修通,就连这仅有的几家企业发展都要受阻,村里一养猪户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养猪户老板龙三五告诉记者,厂里生猪年出栏量至少有1000多头,一年要运输80多万斤的猪饲料,对他来说,村里这条公路就是他的财神路,然而也因为这路他没少花“冤枉钱”。

  “天气不好厂家不愿意送饲料,自己找车一趟运费差价在100元左右,一年光是这差价也要摊上好几千。路太窄了经常堵,今年正月里厂家要货,2公里的路从早上8:00到下午13:00,足足开了5个小时,急得我都快跳湖了。”龙三五说,“如果路宽了,到城里就只要半个小时了,这生意自然也会更好了。”

  “宝岛”村民的期待

  听说镇政府投资500万给五洲圩公路拓宽加固,花山村与螺山村村民乐翻了天。不少村民有事没事就站在公路的一端看着施工,时不时帮忙堆堆土、送送茶水。该项目总负责人刘增顺告诉记者,此项目用时3个月,10月底之前即可完成通车。

  路宽了,刘之青笑了:“我村拥有可养水面2000多亩,基本农田3800多亩。公路建成后,我们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农田、水面利用率,做大做强水产、畜牧业养殖,切实提升村级经济发展,增加村民收入。”

  让民生路变成民心路,让百姓的急事儿变成政府的头等事儿,杨桥镇做足了功课。“今年以来,我镇将群众关心关注、反映强烈的道路建设、自来水、环境卫生等问题列为班子必须完成的十件实事,新建改造了6条村级公路,解决了断头路、回头路问题,实现了镇村公路网格化,将彻底改变交通区位劣势,为打造全国重点镇注入新的活力!”该镇党委书记刘迎春如是说。

  一年至少发生5起交通事故,数十个企业项目擦肩而过,留村青壮年不到90%……在宜秀区杨桥镇由于花山村与螺山村唯一的通村公路不通畅,导致了这样的结果。这条“生命之路”曾经让村民卖船上岸,现在,时过境迁,村民心中的期待和愿望即将梦想成真。今年7月,这条路终于迎来了它的重生———五洲圩公路拓宽加固工程正式启动。

上一篇:大桥街道开展“征兵宣传进社区”活动

下一篇:白泽湖乡强化廉政教育 营造换届选举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