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城市频道:城市扩张 “芭茅巷模式”解蜕变之痛
日期:2014-07-21 15:14:46 来源: 点击:
中国经济网城市频道北京讯: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等等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象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化水平和城市综合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与质量也由此得到了可观的改善。但是,我们在看到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所带来的让人振奋的可喜变化时,又不得不注意到,急行军式的城市扩张,在使大量的农村、农民、农业迅速转“非”,却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尤其是原为城乡结合部的近郊农村,在城市急剧扩张中的“农转非”困局中感受到了“蜕变”之痛。
跳出“农门”进入城市,由体制外转到体制内,曾经是众多农村人的愿望。无论是通过读书升学、考试录用还是买户口、购房产,甚至是以出卖体力劳动打工谋生,其目标就是能在城市生活。所以,当城市的发展把成建制的近郊村、乡(镇)划归自己的领地时,农民内心是欢喜的,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农”转“非”,农村变社区,农民变市民,农业经济变城市经济的过程远非想象中的容易。
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征用,社会保障待遇享用困难,思想观念、生活节奏难以改变,涉农的集体经济失去依托等问题相机出现,就业机会渺茫,基本生活保障艰难,社会福利保障不能共享,经济产业发展举步维艰,诸如此类的现实问题令这些“新市民”陷入了窘境。
因此,为了快速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避免患上难以治愈的“城市病”,在推进过程中,就要早规划、早部署,妥善处理“农转非”背后的根源问题,加强民生工程建设。当然,破解这一困局并未易事,需要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正确引导农民群众从根本上实现“农”到“非”的转变。
安徽省安庆市芭茅巷社区地处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大桥经济开发区接壤地段,紧邻皖西南最大的商品集散中心——安庆光彩大市场。6000余人口,18万平方米面积,辖13个居民组,现有同庆南苑、北苑两个小区,其中户籍人口2700人,流动人口1512人,属地人口1868人,辖区人气旺盛,流动频繁。就是这样一个“地利人和”的地方,凭借这自己的努力,历经多年破解了“农”转“非”的困局,成为城市化建设的榜样。
“芭茅巷模式”提升社区群众幸福指数
自1999年,芭茅巷社区在全市率先实现“老有所养”,积极开展面向儿童、残疾人、贫困户、优抚对象的医疗和生活救助,为失地居民缴纳新农合医疗保险,努力实现“两险一补”全覆盖。另外,社区积极事项激励成才政策,对考入本科、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发放500-4000元奖学金。与此同时,广开就业渠道,通过神墩家居、神墩物业公司、神墩保洁公司,为本地居民及外来人口新增近300个就业岗位,并鼓励居民自谋职业。
到2002年,安庆城市建设大提速,原属安庆市郊区肖坑乡的芭茅巷村,携当时所辖的13个村民组、940家农户、2350位村民,成建制地划入了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其菱北街道办事处的一个社区。2005年,随着安庆城市建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郊区整体并入了城区,芭茅巷又成为安庆市宜秀区大桥街道办事处的一个社区。几次大的区划调整,芭茅巷原有的2196亩土地、600亩水面、近20万平方米房屋全部被征用和拆迁,13个村民组、940家农户、2350位村民被集中安置到专门为他们修建的两个住宅小区里。
作为安庆市第二、第三届文明社区,芭茅巷社区积极争创“小康示范社区”,加大普法和社会公德建设力度,订立《居民自治公约》。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为契机,2012年全面启动小区路灯、监控安装,逐步实行封闭式管理。
“龙山风水、宜秀宜人”和“敢为人先、坚韧务实、开放和谐”是芭茅巷社区要树立的城市形象,为创造城市化进程中颇具特色的“芭茅巷模式”,芭茅巷社区真抓实干、迎难而上,全力争取省级社区建设以奖代补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和使用效益。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以及规范化办公,一站式服务,温馨式配套的要求,凸显“五室一厅两栏一平台”的硬件标准,策划启动了集城市生活、居家养老服务、居民文化中心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中心,进一步促进了社区网格化、信息化和规范化服务管理,提升了社区公共服能力。
芭茅巷社区积极深入人民群众之中,做好做实“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文明工程。率先建立老年生活补助、困难残疾群体、教育奖励、医疗救助等社区保障体系,并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扩展服务内容、强化服务效果,努力将其打造成“四大中心”,即社会救助中心、就业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居民文化中心。同时,依托社居委主体投资的神墩集团公司,进一步打造融资的平台、发展的平台、创业的平台和富民的平台,通过发展集体经济,量化集体资产,创新保障机制,芭茅巷社区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社区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保证农民根本利益,实现农业经济向城市经济的“华丽转身”
芭茅巷社区的成功,使我们看到了政府在破解城市化加速推进中“农”转“非”困局的重大责任和重要作用。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芭茅巷社区对“农转非”问题认识到位、职能到位、工作到位,积极落实征地拆迁补偿款项,建好还迁安置房,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生活、生存问题。
破解城市化加速推进中“农”转“非”困局,政府作为主要责任承担者,其职能决不仅仅是付给征地拆迁补偿款和建好还迁安置房,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农业、农民为城市化加速推进付出的代价与责任,要把推进城市化和与“转非”困局破解统筹起来考虑和谋划。
农民是城市化的功臣,要公平公正地对待他们,最大限度地保护、补偿他们的利益,同时要精心设计和制订相关政策措施,保证农民转为市民后能够切实享有与原市民一样的社会福利待遇,而不是令其成为与原市民区别对待的“二等公民”。
自2006年以来,芭茅巷先后获得了“安徽省百佳社区”、“全国妇联先进示范社区”、“安徽省和谐社区”、“安庆市第三届文明社区”等荣誉称号,实现了农村变社区、农民变市民、农业经济变城市经济的“华丽转身”。
上一篇:区人大常委会党组班子召开民主生活会
下一篇:娄雪松主持召开区长办公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