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安庆日报:让五保老人乐享幸福生活
日期:2014-10-15 12:01:04 来源: 点击:
五保供养和敬老院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民生工程。此项民生工程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五保老人们的生活状况。近几年来,宜秀区多措并举,大力推进五保供养和敬老院建设,提升五保集中供养水平,让孤寡老人活得有滋味、有尊严。
敬老院里环境优美设备齐全
10月10日上午,在宜秀最大的敬老院大桥街道敬老院,我们看到,这里环境优美,丹桂飘香沁人心脾,高大的香樟树青翠挺拔,老人们三五成群地在树荫底下喝茶聊天。走进老人们居住的房间,彩电、空调、衣柜等家具一应俱全,床头还安装了“爱心呼叫器”,方便老人呼叫护理人员。房间了收拾得干净整洁。记者打开一位老人的衣柜,看到了崭新的军大衣和刚发的新棉被。院里还配有娱乐室、男女浴室里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健身器材、楼梯、扶手和盲道设计十分人性化。食堂菜谱上顿顿荤素搭配。在这里,我们还看到了老人们的健康档案。大桥街道敬老院院长陈庆众说:区民政部门,每年都要对老人们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实现小病门诊和大病住院全额报销。宜秀区民政局局长何向东说,宜秀区13所乡村敬老院都是像这样统一的配备标准。
自己种菜,自给自足
在大桥街道敬老院的东北方向有10多亩菜地,是大桥街道划拨给敬老院的。我们看到,菜地里的蔬菜品种还真不少,有白菜、韭菜、辣椒、莴笋,还有几垄山芋。有两位老人在菜地里除草、施肥。一位身材偏瘦的叫郭家才,今年65岁。一位身材魁梧的叫苏方胜,今年70多了。他们都是大桥敬老院里的五保老人。见到我们,郭家才停下手中的活儿,擦擦脸上的汗水,憨厚地点头微笑。老郭告诉我们,自己在家里干农活劳动习惯了。刚到敬老院十分悠闲,觉得闷得慌,就主动要求承担院里的种菜任务。“菜种和肥料都是由敬老院提供,我们只要出点劳力就行了。到菜地劳动不仅锻炼了身体,还能增加收入,这样的好事哪里找呀!”郭家才一脸的幸福和满足。
陈庆众说,这10亩菜地基本上满足了敬老院蔬菜供应。种菜的主要是体质较好、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老人。敬老院回收老人们种的菜并给予一定经济补偿。这10亩菜地和院里养的十几头猪,每年可以给敬老院增加收入10万元。
因地制宜巧创收
据何向东介绍,各乡村敬老院在积极争取省、市、区专项经费、市级福彩公益金和社会捐赠的同时,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院办经济,种菜、养猪、养鱼,实现自给自足,不断提升保障水平。
为了用好院里田地资源给院里创收,宜秀区罗岭镇敬老院将有劳动意愿和劳动能力的7、8位老人组成生产组,负责种菜和养猪任务。61岁的张贞义老人承担了院里的养猪任务。张贞义说:“每个星期食堂里菜肴花样不同,每逢3、6、9还有加餐,每个周日要煨骨头汤。日子过得这样好,不做点事情,活动一下筋骨,人就容易患高血压、糖尿病,不利于身体健康。所以我主动要求院长将养猪的活儿派给我。每个月院里还要给我300元的补助。”罗岭镇敬老院院长龙铁桶粗略估计, 4亩菜地可以增收2万多元,每年出栏16头肥猪可增收2万多元,每年这两项可以给敬老院创收5万元。该区大龙山镇燎原敬老院还将属于敬老院的20亩鱼塘发包给能人经营,不仅每年增收4万元,还能让老人随时吃到鲜鱼。2013年,全区13所乡村敬老院的院办经济收入共计45万元。
宜秀区有13所乡村敬老院,集中供养了914名五保老人。宜秀区的五保集中率达到91.5%以上,一直位于全省第一位。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敬老院管理和养护,切实提高五保集中供养对象的生活水平和保障质量,宜秀区专门出台了《加快推进农村敬老院建后管理提升服务水平若干意见》,理顺敬老院管理体制、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完善配套设施、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同时实行区级领导联系乡村敬老院制度,区级领导定期率领区直单位的负责人到敬老院调研,帮助解决敬老院建设和管理维护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五保老人的保障水平逐年提升。 2013年,全区集中供养五保老人人均保障经费达到6200元,位居全省前列。 陈秀根 何飞
上一篇:10月15日安徽日报:乡村敬老院开起“小菜园”
下一篇:我区代表队在全市职工运动会上获得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