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十大看点之十:统筹新局面 城乡共展翼
日期:2015-03-17 13:41:49 来源: 点击:
2014年,我区以统筹城乡党建为总体思路,以夯实宜秀跨越发展的牢固根基和坚强保障为目标,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年为抓手,细化工作思路,选准突破重点,着力提升基层组织执行力和服务群众能力,全区基层组织建设水平稳步提升。
回眸2014:
这一年是宜秀精神首开先河的一年
这一年是区委区政府在“一三四五”系统工程指引下,带领全区干部群众,上下齐心、同频共振,践行群众路线,弘扬宜秀精神,迈开建设“绿色宜秀、智慧宜秀、唱响宜秀、宜游宜秀”铿锵步伐的一年
这一年是服务大宜城建设、圆梦十三运,在征地拆迁、推进市属重点工程中克坚攻难、创建样板工程的一年
这一年是宜秀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民心和谐,各项工作取得突飞猛进的一年……
这一项项数据、一件件实事的背后,无不凝聚着区委区政府在基层组织建设征程上,敢为人先、坚韧务实和开放和谐,无不彰显着全区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凝聚力和先进性。
“活力工程”强队伍
基层党组织强,一强百强;基层干部队伍好,一好百好。2014年,区委区政府按照“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打造了一支“靠得住、思路清、敢担当、能战斗、善团结、守纪律”基层干部队伍,选优配强村乡两级领导班子,有意识地给任务、压担子,实行跟踪管理;结合村“两委”换届,打破原有的“本村选人”模式,“进退留转”调配村干部,探索“跨村交流”、“跨岗交流”、“乡编村岗”、“公开选聘”等多种选任模式,着力解决农村干部长期不动、工作打不开局面、“后进”整顿乏力等诸多问题,实现村级干部队伍的健康有序流动。在2014年两委换届工作中,首次试点“一票制”直选在黄梅村获得成功;月形、苏岗社区两名女书记成功当选,在宜秀属首次。
在2014年换届前,共计83名村干部实现异地任职,覆盖6个乡镇(街道)80%的村(社区),交流干部在换届选举中均高票当选,通过换届,村级“两委”班子成员的文化程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普遍优化,基本形成了以40岁左右为主体的老中青梯状合理化搭配,村“两委”成员中高中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比例分别比上届提高16.8和13.1个百分点;党组织书记具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比例比上届提高11.1个百分点;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分别比上届降低2.8岁和2.1岁;女性正职和副职16人,其中女书记2人,女主任3人;女性村“两委”成员81人,比上届提高3%。
“先行先试”创品牌
只有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化党建工作体系,才能不断激发基层组织活力。在创建城乡共促共建党建机制的过程中,区委始终树立“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共进”的大党建工作理念,推广“小区域大党建”,变“单位党建”为“区域党建”,变“条块分割”为“流动共享”,统筹城乡党建要素,强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党建资源效应;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健全党内组织生活机制和党员能进能出机制,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健全农村党员党性定期分析、民主评议等制度,不断提高“四议两公开”质量。
2014年,全区各村的居民理事会共为美好乡村建设协调解决问题462个,建言献策280多条,争取项目资金500余万元。黄梅村“小小理事会带动大发展”的成功做法在人民日报头版刊登,并受到省委书记张宝顺肯定,作为美好乡村建设的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
在2014年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区委继续推行区级领导联系点制度,探索新型社区管理模式,创新社区社会化管理模式,广泛开展“四万家走访行动”,机关干部在走访基层中转变作风,基层组织在对口帮扶中改变面貌。一年来,区级领导干部带头到村(社区)开展走访慰问活动1200余次,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500余件。通过“区直单位+村(社区)”结对共建、对口帮扶的方式,全区上下形成了资源互享、工作互助、党员互帮的可喜局面。
“区域定位”促发展
基层组织活力有了,发展出路在哪里。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始终把发展集体经济作为强基工程紧抓不放,注重区域统筹、注重典型培树、注重反哺农民,并在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后,及时把集体资金用在惠民项目上,以“反哺”提升农民参与发展的“聚合效应”,放大集体经济对发展的“拉动效应”,形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循环效应”。
注重区域统筹。围绕全局性产业定位,做好区域性发展的“顶层设计”工作,探索推广资源盘活、股份合作、经合服务等多类型的发展模式。区财政每年列入一定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预算,重点扶持集体经济薄弱村。注重典型培树。围绕不同的集体经济发展类型,培树各具特色的村(社区)发展典型,充分发挥示范调动作用。大桥街道借助大桥开发区土地整合,积极争取村级发展空间,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大龙山镇依托大学城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服务经济”;白泽湖依托大宜城建设,形成项目带动、城需产业双支撑;杨桥、五横、罗岭三个乡镇瞄准“城市花园”定位,大作“山水文章”,变“薄弱点”为“撬动点”,不断盘活“山水经济”。尤其是芭茅巷社区的经济发展,被市委总结为“芭茅巷模式”,在全市推广,实现社会固定资产总额7个亿,年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000万。注重反哺农民。“股改”是继家庭承包责任制、乡村集体企业改革后的一次重大突破,大桥街道芭茅巷社区、大龙山镇中心社区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民,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社区型股份合作制。
统筹新局面,城乡共展翼。一年来,宜秀借着大宜城建设的东风,城乡统筹科学发展渐入佳境,“大胆试”、“勇敢闯”,用思想和理念的“大解放”,体制和机制的“大释放”,迎来城乡统筹发展的“大飞跃”。
(胡 丹 李 群 方 华)
上一篇:2014年十大看点之九:聚力依法治军 全面推进武装工作科学发展
下一篇:宜秀区开展查处违法经营烟花爆竹行为专项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