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山村林咀村民组是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的一个偏远小村落,未能列入省市美好乡村示范点的建设规划。不过,近两年来,村里的百姓却自发启动了美好乡村建设,住上了新房,修通了道路,原本脏乱差的小村落变成了当地的“明星村”。村民称,这一切得益于张启方,他主动捐资,倾力而为,欲在家乡打造一个心目中的美好乡村。
芳菲四月,油菜花黄,记者赶往螺山村。村民张复轩领着记者在他家的一套大约300平方的连体别墅里参观一番:楼下是敞开的两间客厅,中间有过道相连,楼上是卧室,顶层是阁楼,用于堆放杂物。 “家里有两个儿子,总共8口人,以后分户,直接把这过道一栏,就分成了两套各自独立的别墅,不用费神了。 ”记者赞叹,卫生间比城里的卧室都大。他大笑着解释:“是按照人均40平方的标准设计的,一户大约150平方。 ”
“新房是春节前刚搬进来的”。张复轩说,他家以前住的是3间土坯房,一直想翻修房屋,恰逢张启方回乡搞美好乡村建设,他家第一批报名动工。“房屋设计都是张启方负责的,不仅外形好看,而且采光好、通风好,住着非常舒适。 ”
张启方儿时就生活在林咀村民组,恢复高考后考入合肥工业大学,是村里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经过多年打拼,他已事业有成,现为省城一家规划设计院的副总经理,是规划设计方面的行家。 2012年,省委、省政府部署在全省启动美好乡村建设,他受邀为庐江等地进行建设规划。
“我常回家乡,明显感觉这些年农村经济飞速发展,但集体观念越来越淡,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美好乡村建设正抓住了当前农村问题的要害。 ”张启方说,虽然家乡没有列入试点,但政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美好乡村建设,他手头有些积蓄,又擅长规划设计,便想在家乡打造一个示范点。
2012年底,张启方回家和乡亲们说起自己的想法,又和镇村沟通,得知林咀组没有拆迁计划,将作为自然村永久保留,他便按照心里的蓝图设计起来。
村主任刘之青介绍,原来组里有个抗旱站,但多年失修,无法运转。道路也不通,村民走的都是泥土路,车辆也进不了村。张启方首先修通了2公里的环组砂石路,配置了35盏路灯,添置了18个垃圾桶,沿途栽植绿化树木300多棵。随即又修好了抗旱站,建了2座公厕,硬化沟渠1500米,清淤水塘20亩……陆续投入约150万元。眼下,张启方正准备将砂石路浇灌成水泥路,还打算建立一个村民文化活动广场,筹建一个文化活动中心,大约800多平方米,预算投入200万元……
但张启方并非简单捐钱完事,从2013年起,他几乎每半个月都要回去一趟,从规划到招标、施工步步跟进。在外打工的村民原来想进城买房,得知家乡的面貌正在改变,又积极回乡翻修房屋。张启方提出,建房由他免费设计,不过得依从规划,不能杂乱无章。第一批,有15户报名建房。
“每一户都是我亲自设计的”。张启方告诉记者,整体设计风格简约明快,白墙为主要色调,屋顶佐以红色,喜庆耀眼。户型各不相同,这是因为每一栋房屋都是根据各家的不同需求来设计的:比如张文建家有残疾人,他家的设计没有门槛;龙苍海家爱烧柴灶,就专门设计了一个柴房;还有村民家里客人多,阁楼就设计得尽量宽敞明亮,能用作客房……
每一户图纸,几乎都经历四到五次反复修改,“他们需要什么就想办法设计满足。 ”张启方说,即便如此,他还是感觉到一些压力,“感触最深的就是过去虽然苦,温饱都不能解决,但大家集体观念很强,干什么都能一呼百应,现在则不同了。 ” 一开始,乡亲们积极性并不高,大家怀疑张启方是不是拿了国家的钱,修路修渠,占地砍树都要补偿。张启方说,得益于镇村的支持,村里成立了美好乡村建设理事会,由村委会和理事会出面协调工作。有村民宅基地不足,张启方想到进了城的舅舅还有一套老宅子,便说服舅舅放弃宅基地,让给了别人建房。渐渐地,大家终于理解了他的良苦用心。
新村建好了,还吸引来外地的客人。采访时,在村民张文建家里,记者偶遇上海客人方光平一家。方光平告诉记者,他是听了朋友的推荐来村里度假,租住张文建家的新房,过几天田园生活。
张启方说,家乡的建设将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今后他将每年投入50万元左右,真正留住心中的那一片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