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宜秀要闻 > 正文

宜秀区成为全省首个城市建成区中的省级生态示范区

日期:2015-06-03 14:20:56   来源:   点击:
       垃圾袋装化,污水无害化,道路黑色化,村庄园林化。近年来,宜秀区大力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创建工作,实现了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推进,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同步提升。今年,该区被命名为省级生态示范区,也是全省城市建成区中的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区。
实施生态建设,改善区域环境
       该区紧紧围绕“绿色宜秀”和“宜游宜秀”建设目标,重点建设血防林、农发生态林、石质山造林、水源涵养林、通道景观林、休闲景观林以及市场前景好、经济价值高的珍贵用材林和经济林基地。全区累计投入资金6600余万元,栽植各类苗木300余万株,绿化面积5万余亩,绿道长度超过50公里,森林覆盖率由29%提高到35%,城镇人均绿地面积达到48.8平方米。该区不断完善环卫设施和环保设施建设,着力推进源污染治理。五横乡建成日处理120吨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一座、杨桥镇建成日处理250吨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在5个乡镇建设垃圾中转站各1座,建立了“村收集、乡(镇)运转、区处理”的农村环卫长效机制,全区城乡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90%;城镇集中污水处理率47.06%。随着北部新城和杨桥镇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使用,全区城乡居民生活污水将得到有效集中处理;地表水水质合格率100%,空气环境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城镇各功能区噪声达标率100% 。
开展专项行动,整治环境污染
       该区深入开展污染源治理与环保专项行动,及时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取缔“十五小”、“新十五小”企业8家,关闭化工、造纸、水泥、矿山开采等重污染生产线15条,累计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38吨,氮氧化物减少排放25吨,化学需氧量减少排放33吨,氨氮减少排放3吨。该区还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坚决执行了“四个不批”和“一个一律”:凡是不符合环境法律法规、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不批;选址与规划不符、布局不合理的项目不批;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等敏感区域产生不利影响、群众反映强烈的项目不批;对超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增加排污总量和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建设项目不批;化工项目一律进入化学工业园区;从源头上杜绝新污染源的产生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推进产业转型,发展生态经济
       该区坚持“绿色GDP”的发展理念,扎实开展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原料和能源的消耗。全区有10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有3家企业开展了ISO14000环保管理体系认证工作。
       该区还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努力打造农产品“绿色、健康、放心”生态品牌,大力发展蓝莓、葡萄、特色水产等农业特色主导产业,积极推广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建成“一村一品”示范村6个、部级健康养殖示范场3家,6.5万亩水面已取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取得绿色食品认证两家,无公害认证3家。全区生态产业初具规模,新增省级农林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市级15家;全区流转耕地3.61万亩,100亩以上种植大户67家,完成机械化作业9.5万亩;新增造林面积1.9万亩。文化旅游产业突破发展,全区已拥有A级旅游景区4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国家森林公园各1处,省星级农家乐21家。该区还荣获了首批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区)称号。(陈秀根 陶少兵)

上一篇:【征迁好故事】一场特殊的拆迁

下一篇:区地税分局提前一个月实现任务过半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