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罗岭镇黄梅小学教师 金春林
此作品获庆祝宜秀区建区十周年“美好的岁月”主题征文比赛一等奖
“架上累累悬瓜果……”校园广播里,悠扬的黄梅声响起来,婉转的旋律如清幽的泉水,漫过我的心田,一点点浸润,让人如痴如醉……
在这课间的黄梅声里,立在办公楼窗前,看远处青山近处原野,放松一下大脑和眼睛,是一件多么快意的事啊!——这些年,这几乎成了我的一种癖好了。眼眸的顾盼流转之间,忽然发现,沉醉的不仅仅是我,你看,那默默静立在教学楼走廊上的高年级女生,多么陶醉!还有那在五彩地砖上翩跹起舞的二年级小姑娘们,好似一群快乐的蝴蝶!嗬,又是一群小戏迷!目视眼前这一园欢欣,一丝莫名的情愫氤氲,升腾,久久不散……
往事如烟,飘忽眼前;岁月如歌,耳畔轻吟……
“杉木水桶辛郎儿嗦……”那是清亮纯净的童声,跨越时空,从八年前的那个华丽的舞台穿梭而来——我的眼前浮现出一个娇小清丽的身影,她在闪亮瑰丽的灯光中,轻移莲步,身形款款,举手投足之间,韵味十足。她一边咿咿呀呀地唱,一边有模有样地挥动着一方手帕,眼眸顾盼生辉,也好似会说话呢!
“哗哗……”黄梅阁的舞台下一片热烈的掌声。“严凤英大师故乡的孩子真的不一样!声音很纯,戏味也很浓!”这是特邀嘉宾由衷的赞誉。台下,同去的几个黄梅班的小姑娘,一个个脸上闪烁着难以抑制的兴奋,喜悦;陪同的几位老师也露出了会心的微笑——这是一曲振奋人心的凯歌啊!数年的酝酿,半年多的训练,这歌音寄托着怎样期盼啊!——“传承地域文化,构建和谐校园”,我们的选择,没有错!
不能忘记,那些追梦的岁月……
锣鼓声起。黄梅小学附近的文化广场,热闹非凡,人头攒动,上至九旬老人,下至三五岁的孩童,纷纷如赶趟儿似的聚拢来,只为听戏,看戏……
多少年来,这份痴迷不减,热情不退。《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这些黄梅戏的经典曲目,人们总看不够,也听不厌。这样的浸润,这样的影响,早已悄悄然将黄梅戏艺术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潜滋暗长,演绎成一份浓得化不开的情,一段缠得解不开的结……
教育者总是不乏发现的眼光。看到围聚在戏棚旁那欢喜雀跃的身影,听到课间以及联欢会上那稚嫩的黄梅之声,一丝喜悦,一份思考,悄悄演绎成一个大胆的探索:可不可以借助这得天独厚的戏乡氛围,办起一个有特色的学校,让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机会就在大家的期盼中如期而至。
2005年,安庆市教育局为了响应省委、省政府“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的伟大号召,启动了“黄梅戏艺术进校园”的特色教育工程。这个消息让黄梅小学全体教师欢欣鼓舞。2006年罗岭中心学校响应上级号召,迅速制定了《“黄梅戏艺术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黄梅小学校立即开始了“黄梅戏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准备工作:一方面积极组建校园黄梅戏兴趣小组,走访专业人士并聘请专业黄梅戏老师进行教学指导;一方面向上级领导部门提出“特色创建”的申请。
在各级领导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2006年10月,“严凤英故里黄梅戏艺术辅导站”成立。当“辅导站”揭牌之际,黄梅小学简陋但整洁的四合院内,充溢着节日的喜庆;喜悦如霞,飞上筑梦的师生们的心头眉梢,兴趣班的50多个孩子更是欢欣鼓舞,他们用稚嫩的表演传达着内心的喜悦。
特色办学必须办出特色!专业老师队伍的支持至关重要。可学校哪有这样的条件?知晓黄梅小学特色办学的困难,安庆市文广局、宜秀区文化馆,雪中送炭,提供了大量的支持与帮助。几年来,上级领导部门先后为“辅导站”聘请了六位黄梅戏专业老师前来任教,教孩子们唱腔、演唱技巧与简单的适合儿童的形体表演。2007年,市文广局会同省黄梅戏学校,为辅导站专门编写了一套较为系统的黄梅戏教材,小戏迷们人手一册,学起来更方便了。为了支持、鼓励黄梅小学的特色创建工作,各级领导还经常亲临教学现场,观看孩子们稚嫩的表演,鼓励孩子们好好学戏,好好学习,并关怀体恤学校的境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2009年至2010年,为推进“黄梅戏进校园”活动进程 ,罗岭中心学校领导先后邀请到黄梅戏学校副校长李光楠先生与国家一级演员、黄梅戏艺术专家潘启才老师,在这里开展黄梅戏知识讲座与声乐指导活动。两位老师以真诚的肯定和热忱的指导,坚定了黄梅师生坚持黄梅戏特色教育的信念。
与此同时,省、市、区各级广播、电视、报纸等多家媒体,也为学校广泛宣传,为孩子们搭建才艺展示的舞台。自2006年建立“辅导站”开始,到如今“区级特色学校”的形成,孩子们参加过黄梅阁、“安庆市六一文艺调研”“第三届黄梅戏艺术节”“碧桂园杯少儿才艺大赛”“全国小戏迷大赛”等舞台,还多次应邀与友校友好交流。
众志成城!一曲奉献之歌,将黄梅戏带进留守儿童的生活,从此,她为黄梅戏的传承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从此,内向、怯懦的乡村留守儿童,变得活泼奔放;从此,曾经沉寂的乡村校园,踏上了素质教育的征途……
走进如今的黄梅小学,眼前清新开阔,洋溢着浓郁的黄梅氛围。教学楼、办公楼整洁的墙壁上,张挂着黄梅戏的相关图片文字,有的介绍黄梅戏的起源,发展与唱腔;有的介绍黄梅戏经典曲目与人物;有的介绍著名的黄梅戏演员。甚至于在操场的围墙上,也画着巨幅的黄梅戏卡通版人物……明艳却不俗的宣传图文,与乡村校园的青枝绿叶,相映成趣,形成了一种亮丽的视觉效果,营造出一片蓬勃生动的文化环境。
“龙归大海鸟入林……”你听,课间、午休,校园里荡漾着黄梅戏欢快、悦耳的旋律——一半来自广播,一半不知从哪间教室,哪个窗口,欢快地飞出,与音乐融合,竞也那么和谐!你看,花圃前的那几面橱窗——那里有闪亮的舞台,有小小戏迷们灿烂的笑颜啊!那里记录着,记录着“山野的风”伴随着孩子们成长的历程……
“到人间巧手同绣好山河……”乐音声中,微风起,眼前根深叶茂的大樟树,枝叶婆娑,伴着着那翩跹的花裙子,似乎也深深地陶醉着,轻歌曼舞……
岁月如歌,耳畔轻吟;往事随风,飘忽眼帘……我看到了,看到了那些缤纷、绚丽的花朵,穿越时空,绽放在明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