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务实谋发展 改革创新促跨越
——宜秀建区十周年系列报道之二改革创新篇
三十多年来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什么?得益于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创新创优!宜秀建区十年的变化也是如此。建区十年来,宜秀坚持发展理念创新、空间布局创新、工作方式创新,实现了三次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开发园区的强势崛起、城乡建设的统筹进步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科教文卫的共同进步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发展手段的创新引领和工作方法的先行先试,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与时俱进 科学谋划 创新发展格局
2005年5月28日,414平方公里地域,20万人口的宜秀区成立了。怎样书写最新最美的文字?怎样描绘最新最美的画图?崭新的使命摆在宜秀人面前。十年来,历届区委区政府统揽全局、开拓创新,逐渐形成了“三带六、六促三”的“品字形”空间发展格局。“三”即大桥开发区、北部新城区、龙山凤水文化旅游产业区,“六”即六个乡镇街道,平台犹如强壮的树干,撑起全区产业发展脊梁,乡镇街道犹如茂盛的树叶,打造宜秀特色名片。
12平方公里的大桥经济开发区是我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工业强区的承载地,通过12年的精心建设,交通、供水、电讯、能源、环保等各类设施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以旺旺食品、永安电子、华泰纺织、光彩四期为引领的食品轻工、机械电子、纺织服装、商贸物流四大主导产业。目前园区正致力于产业转型,推动集聚发展,着力打造556电商园、食品工业园、小微企业创业园、机械电子产业园、体育用品产业园、智慧产业园等专业化的“园中园”。截至目前,园区累计有120多个项目进驻,2014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9亿元,税收总额6.3亿元,占全区71.2%,主要经济指标位列安庆市省级经济开发区前列。
23平方公里的北部新城区,是宜秀政治、科教、文化中心,是“宜学、宜居、宜商、宜游”之地。截至目前,累计投入30亿元,建成现代化城市框架10平方公里,市政路网33公里。随着高铁新站、轨道交通的规划和安庆一中龙山校区、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北院区、海军职业技术学院等重大项目落户,大型城市综合体的引进,职业教育园区的精心打造,不久将来,一座教育门类齐全、医疗水平先进、文化产业繁荣、交通顺畅便捷、商业集聚发展、人居环境优美的靓丽新城将矗立在巍巍龙山脚下。坚持“三区融合、联动发展”,依托区内安庆大学、安庆医专、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安庆技师学院等众多高校优势,推动校地紧密合作,2015年已签署与辖区高校一揽子合作协议,鼓励高校与企业联合创办经济实体、实验室或研发中心、大学生创业基地,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鼓励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建立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鼓励社会资本发展教育培训机构,发展现代远程教育。通过搭建合作平台,努力北部新城区打造成全市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基地,在大学带动城区、区校融合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在国家级生态乡镇五横乡、省级生态乡镇罗岭镇、杨桥镇250平方公里土地上,依托大龙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菜子湖省级湿地公园、两邓故居、黄梅戏大观园等重要元素,龙山凤水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区应运而生。按照安庆市城市秀美花园定位,保护青山绿水,涵养生态资源,弘扬历史文化,办好节庆活动,打好生态牌、文化牌、旅游牌,充分展示宜秀山水之美、文化之旅、禅宗之慧、休闲之乐,让市民走进宜秀大地就是走进山水自然,深入宜秀就是深入人文历史。2014年我区成为全省建成区当中首个省级生态区,现正申报国家级生态区。
做文章讲究布局谋篇,改革发展更当把握先机,运筹得法。构筑园区平台,发展朝阳产业,发挥资源优势,科教经济同步,实践教会了我们布局创新。
深入细致 克难攻坚 创新工作方法
征地拆迁被称为天下第一难事,作为大宜城建设的主战场,十年来,宜秀区累计征地3.6万亩,拆迁280万平方米,为保障市区165个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做出突出贡献。要做好天下第一难事,没有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不畏艰难的吃苦精神是不行的。
潜江路三期项目,大家在实践中逐步摸索总结出 “34567”工作法和“五个三”工作法,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征地710亩,在不足一月内完成住宅房屋协议签约403户,在30天之内完成64米红线内17家企业的签约拆迁,全部净地交付施工,无论农户征迁,还是企业征迁,无论征迁速度,还是征迁数量,潜江路三期征迁工作均创造了历史纪录,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通报嘉奖。
招商引资是经济工作一件大事、要事,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优选之地,宜秀区十年来累计引入项目126个,引进内资531亿元,外资3.73亿美元。区领导亲自带队,深入京沪闽粤等发达地区,寻找合作伙伴。搭建专业平台,部门协作联动,干部驻外蹲点,围绕主导产业,突出以商招商。旺旺食品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2014年6月,旺旺五期项目成功签约,总投资10亿元的乳制品PET生产线项目开工建设,市政府为此奖励宜秀区一亿元人民币,目前,旺旺已累计在我区投资2.94亿美元,年产值已达到19.4亿元,去年上缴税收1.84亿元,成为我区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企业。
统筹城乡一体发展,让群众分享发展成果,也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课题,在这方面也有个方法创新的问题。方法新,效果大不一样。宜秀区创新 “一委、一居、一站、多社团”组织架构,建设城市生活驿站,积极打造精品社区,开展公共服务、公益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受理居民利益诉求等服务,实现由村级
办公场所向打造“五个中心”转变,即议事决策中心、公共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党员干部教育中心、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中心。2014年,燎原、芭茅巷社区分别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全国科普示范社区,大龙山综治维稳信访工作中心、燎原社区工作站规范化建设在全市示范推广,受到省委政法委书记徐立全同志充分肯定。
新方法要敢想敢试,不试永远不会有成果。2014年5月,我区在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中实行“先看病后付费”服务新模式,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大举措,也是一项便民和惠民措施。此举意味着我市率先在全省打破了医疗机构“先交钱后治病”的陈规,着力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目前这一工作模式正在全省逐步推广。
不同于以往的新的工作方法,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在工作实践摸索、总结出来的,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有了扎实细致、不畏艰难的作风,就会有所发现,就会产生真知灼见;于是,又能进一步推动下一步工作顺利进行。
务实高效,勇于担当,创新管理模式
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创新是进步的灵魂。建区十年来,改革创新始终是宜秀发展的主线,创新发展理念,创新规划思路,创新产业模式,创新管理体制,创新用人机制,在创新中永远保持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
打造活力充沛的干部队伍。基层党组织强,一强百强;基层干部队伍好,一好百好。我区按照“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打造了一支“靠得住、思路清、敢担当、能战斗、善团结、守纪律”基层干部队伍,选优配强村乡两级领导班子,有意识地给任务、压担子,实行跟踪管理;结合村“两委”换届,打破原有的“本村选人”模式,“进退留转”调配村干部,探索“跨村交流”、“跨岗交流”、“乡编村岗”、“公开选聘”等多种选任模式,着力解决农村干部长期不动、工作打不开局面、“后进”整顿乏力等诸多问题,实现村级干部队伍的健康有序流动。在2014年两委换届工作中,首次试点“一票制”直选在黄梅村获得成功;月形、苏岗社区两名女书记成功当选,在宜秀属首次。
党务工作、行政管理如此,经济工作中也有一个管理的问题。要打响影响广泛的发展品牌,抓协会发展,创节庆品牌,方能汇人气、聚灵气、提精气、显生气。目前,我区成功举办中国秀园郁金香节、巨石山白玉兰节、菜子湖观鸟节、双山湖河蟹节、农产品展销节、杨梅采摘节、梨花节、龙舟节等节庆活动,做到“四季有花、四季有景、四季有果、四季有客”;为了推动和规范各个经济领域的发展,我们还成立了食品协会、渔业协会、旅游协会、建筑协会、婚纱摄影协会等行业协会。宜秀的受关注度、知名度、美誉度得到了大大提升,行业的凝聚力、合作力、创新力
得到了显著增强,为宜秀更好更快更优发展搭起了更高的平台。通过创新将时尚创意理念打造成具体项目,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2014年,实现入境旅游人数0.4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26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0.3亿元。
时代赋予宜秀人庄严使命,我们一定要把握机遇,奋力前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是时代的主题曲。“改革创新求突破”,就是宜秀十年的光荣历程。把宜秀建成一方活力之区,一方生态之区,一方宜游之区,一方幸福之区,是我们的美好憧憬,这一美好憧憬一定会在20万宜秀人民不断创新中变为现实。(周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