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秀大地织锦秀 美好乡村入画来——宜秀建区十周年系列报道之四农业农村篇
日期:2015-10-03 21:34:37 来源: 点击:
【编者按】十年宜秀情,共筑崛起梦。为热烈庆祝宜秀建区十周年,全面回顾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弘扬宜秀精神,展示宜秀形象,激励奋进动力,全力推进五大宜秀建设。特别推出宜秀区建区十周年系列报道,今天推出第四篇:宜秀大地织锦秀 美好乡村入画来
宜秀大地织锦秀 美好乡村入画来
——宜秀建区十周年系列报道之四农业农村篇
多年来,中央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是有关“三农”的,农业,农村,农民,历来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注的重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开三农,则无从谈起。“三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宜秀建区十年来,始终把这个难点重点当作加快发展的着力点,立足区位、资源、产业优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题,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为重点,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舞龙头、建基地、活中介、促增收,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明显加快,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这十年,是宜秀农业发展最快、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黄金期”,也为未来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站起来:基础设施日益健全和硬朗
我们的所谓“站”,就是“立起来”,改革开放之前的农村,大部分地区谈不上什么基础设施,而没有水、电、路以及各类管网这些基础设施,就谈不上有现代意义上的文明进步。这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一副好骨架,无法站立,更不用说行走和奔跑了。十年来,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宜秀有了长足的发展。宜秀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区域统筹,以城带乡,按照新农村及美好乡村建设总体部署,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交通建设呈现跨越发展,以北部新城区与各乡镇、乡镇之间及村组间道路为重点,构建了内通外畅的交通网络;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改造提升强力推进,一批当家塘、干渠得到清淤扩挖和疏浚护砌,确保了农田水利设施效用的发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提质扩面,先后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45处,已解决10万农村居民和1.62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问题;农村沼气建设迅速行动,快速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建设;有线电视网、互联网、电信网实现村村通;农村环境卫生全面改善,栽植本土绿化苗木,倡导文明新风,改变了农村生活环境……如今的宜秀,家家户户通上了水泥路、用上了自来水、看到了数字电视,路灯亮了、村庄美了、大妈的广场舞也纷纷跳了起来。过去农村人羡慕城里人,不就是城里路宽阔平坦,水电方便洁净,楼房高大亮堂吗?现在到农村去看看,与城里人的差距还那么大吗?
富起来:资源优势变资产优势,人力优势变人才优势
黄土地里能不能刨出金娃娃?几千年来都不能给出肯定的回答。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的出现,局面为之一新。十年来,宜秀人依托区域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和区位优势,突破小农经济观念,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从着力提高“农产品自给率”转移到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率”上来,逐步壮大了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及近郊休闲农业,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 4160元/年跃升至2015年的12225元/年,增长2.9倍;稳步推进产业经营,打响农业产品品牌。建区以来,全区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43家,其中省级6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0家,家庭农场登记注册48家。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5家,5000万元以上企业10家。
大力发展城需农业,产业发展快速提升。沿大龙山脉建立林果茶叶基地,依托破罡湖、石塘湖、菜子湖建立优质水产品、水生蔬菜和水禽生产基地,白泽、大桥均已建成10万只商品蛋鸡养殖基地,畜牧业规模养殖占总产半数以上。余湾水果、余墩花木根雕、白泽莲藕、芭茅四季葱、杨亭有机茶等“一村一品”亮点纷呈,“农家乐”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依托协会组织引导,分散农户抱团聚集。以技术和信息服务为纽带,十年间,共组建覆盖全区各地的农民协会和合作组织36家。其中,永兴农机合作社、罗岭土地流转合作社、龙祥水产养殖合作社评为省级农业专业合作社,鲍冲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等6家合作社荣获市级优秀农业专业合作社称号。
打造农业休闲旅游,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在宜游宜秀精品线路中的人文和自然景点附近遴选一批具备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特质的有一定发展基础的农业企业、种养殖场、花卉苗木基地等,串珠成链,打造休闲观光农业园。
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已经脱胎换骨,新型的发展思路正日益拓宽,农村人正在把资源优势变成资产优势,把人力优势变成人才优势,把口袋富变成脑袋富,他们的进步不可限量!
强起来:多业并举,百花齐放,我们有应付自如的实力
十年来,宜秀区在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农业发展的同时,不断推进“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的实质进程,着力形成具有宜秀特色的农村环境,农村的事业做大做强了,村里村外热闹起来。
宜秀盛产水果,桔子、葡萄、杨梅、桑葚、蓝莓等远近闻名。但这些水果产地散落在各个乡镇村落,不同程度地存在“卖难”现象。为帮助农民增收,宜秀将这些分散的水果产地,用旅游这条线“串”起来,举办了各类瓜果采摘节和“一日游”。2月,有黄梅村的草莓之旅;4月,有杨亭村的郁金香节;5月,有杨桥的桑葚采摘游;6月,五横杨梅节闪亮登场;7月,罗岭镇葡萄满园香;8月,余湾村大红袍柑橘压弯枝……川流不息的游客从四面八方来到宜秀,观赏、游玩、采摘,十分热闹。
宜秀历史人文资源丰富,区委区政府精心设计,悉心打造乡村旅游,并引入市场化机制,与旅行社合作共赢,强力推介旅游精品旅游线路,有效提升了宜秀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区级“一日游”、“二日游”率先启动,三条乡镇“一日游”相继跟进,醉美五横“、”戏乡罗岭“、”大美杨桥“深入人心,乡村旅游热态初步显现出来。发展是硬道理,多业并举,百花齐放,进取的途径多了,回旋余地也大了,实力和应变能力都大大增强了。
美起来:“要有壮实的”里子,“也要有靓丽的”面子
过去有人嘲笑有钱的土老财,说是:斗大的萝卜,脱不了泥土味。意思是说,别看他有几个钱,那素质可差劲呢。别看这样贬损人的话不中听,可真的值得借鉴。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境界怎样呢?如果精神滑坡了,物质文明的建设成果会被葬送的!有鉴于此,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区委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直抓得很紧,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大力推进乡村”软实力“的提升。
宜秀从挖掘、提炼、培育乡风文化入手,实施以”打造美好新农村、建设幸福新家园“为主题的乡风文化,着力打造文化品牌,构建文化载体,突出文化惠民,以乡风文化建设带动乡风文明,实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突破,为美好乡村建设筑牢精神支撑。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努力,为宜秀真正美起来,争足了靓丽的面子:
培育主人翁精神。宜秀区积极组织发动村民制定实施《村规民约》,利用村民文化室、图书室、文化墙平台,在群众中形成崇尚科学、遵纪守法、共建文明的良好氛围,提升农民群众对家乡的自豪感、认同感、归属感。宜秀区罗岭镇黄梅村,在推进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充分尊重民意,凡是跟村庄建设有关的事情,全村50多个理事会先采集群众意见,大家再做决定,这种村民自治的方式,美了乡村,乐了乡民。这一培育主人翁精神的”小理事会带动大发展“的成功经验在《人民日报》头版刊登。
构建乡土化舞台。各村建设村民文化广场,主要为村民日常健身休闲娱乐及开展文化活动提供固定的场所。根据场地条件,结合各中心村实际情况,在文化广场设置一个35-50平方米的舞台。每年每个行政村组织1-2场文艺汇演、文艺电影下乡等活动,组建乡村广场舞蹈队,丰富农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农民文化乐园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大剧场“,不仅为农民朋友免费享受文化生活提供了一个好去处,也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走进乡村、回归乡土、服务群众搭建了一方乡村大舞台。
组建文化轻骑兵。注重挖掘乡土文艺人才,动员农民说书人、农民音乐家、农民舞蹈家等乡村文艺能人组建村文联(村文艺爱好者联谊会),着力构建群众性、自发性、自娱自乐的文艺组织,鼓励农民群众经常开展自导自演的文艺活动。切实发挥以文载道、以文育人、以文寓美的作用,满足农民群众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闷、文化上解渴的内在要求,真正成为服务农民群众的”文艺轻骑兵“。真正做到了唱响乡风文化主旋律,集聚美好乡村正能量。
树立道德风向标。打造”好人之乡“品牌,动员农民群众自己挖掘、推荐身边的好人好事,将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延伸到乡镇和村一级,开展宜秀区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有20多名村级道德模范脱颖而出,他们有的是种田能手、有的是留守妇女、有的是默默无闻多年的老人。农民自己身边的典型更有感染力,亲和力,大家看得见,贴得近,学得着。
弘扬前贤好传统。宜秀区五横乡,是一代书法巨匠邓石如和”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故里,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艺术内涵。近年来,不少农民书画家脱颖而出,书画艺术已化身一方朴实典雅的民风,吹遍乡间每个角落。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只要稍稍留神就能感受到农舍里水墨飘香;如果说,要用忠心报国,默默奉献的精神教育年轻人,楷模就在身边,邓稼先不就是我们老乡吗?
在今天的宜秀,农村,在城镇化和田园化双重熏陶下,日益靓丽;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和文明素质的提高使他们今非昔比;农业,现代经营方式和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它搭上了时代的快车。今日谈起三农,会让你眉飞色舞,然而,这仅仅是一个新起点,未来会更璀璨!(刘琳)
上一篇:锻造工业脊梁 实现跨越发展——宜秀建区十周年系列报道之三转型发展篇
下一篇:宜秀区:硬化通村入户路 生产生活好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