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宜秀要闻 > 正文

民生无小事 点滴总关情——宜秀建区十周年系列报道之七民生工程篇

日期:2015-10-06 15:37:59   来源:   点击:
【编者按】十年宜秀情,共筑崛起梦。为热烈庆祝宜秀建区十周年,全面回顾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弘扬宜秀精神,展示宜秀形象,激励奋进动力,全力推进五大宜秀建设。特别推出宜秀区建区十周年系列报道,今天推出第篇:民生无小事  点滴总关情

民生无小事  点滴总关情

——宜秀建区十周年系列报道之七民生工程篇

    十年来,一项项德政工程相继启动、一桩桩惠民好事落到实处、一个个优惠政策温暖人心、一股股和谐之风扑面而来,仿佛一股奔流不息的暖流,浸润着20万人民。
 十年,对宜秀而言,仅是五千年源远流长岁月的一瞬。这十年,带给宜秀人温馨前所未有。也正是这十年,带给宜秀人太多的回望与温暖。
    改善民生是发展目的所在,也是加快发展的引擎。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民生优先,始终把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切实加快社会事业步伐,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普惠于民,让广大群众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佳居、劳有丰得,幸福指数持续提升。
    全区人民安居乐业的背后,离不开一项项民生工程、一件件民生实事的强力支撑。
    撑起健康保护伞
    在基层医疗改革中,在全省2013年率先推行“先看病后付费”新型医疗诊治模式,进一步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面覆盖,年参合人数达到15.08万,参合率达到100%,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取得了新进展,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得到进一步改善。不仅如此,宜秀区还与市第一人民医院合作项目完成主体工程,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取得新进展。
     “加入新农合保险就是好,今年我看病先后共花了9万多元,新农合给我报了6万元左右,还能享受大病二次保险,要不我这病确实看不起啊!”日前,五横乡杨亭村民田世华说 “以前为了省钱,有病不敢去医院,现在新农合报销比例这么高,身体不舒服就去让医生瞧瞧,咱农村人看病心里也不慌了。”
    近年来,宜秀区立足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不断探索新农合管理思路,提高农村居民参合率,规范新农合报销流程,新农合这一惠民政策使越来越多的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在此基础上,我区于2001年元月启动城镇职工医疗保险,2007年元月启动了区级统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2007年建立和完善被征地农民和超龄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将失地农民和超龄人员纳入了保障范围。2012年7月建立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实现了制度的全覆盖。“60岁就开始享受政府的养老金了。”近日,家住大桥街道叶祠社区63岁的居民汪大爷乐呵呵地说。
    10年来,我区城镇居民平均每年参保8.9万人,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平均每年15.08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2015年1-6月,参保缴费及到龄领取养老金共计7.8万人。同时,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稳步推进,失业人员“困有所助”、工伤职工“伤有所补”基本实现。全区参加企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人数全部完成年度任务。全面启动“社会保障一卡通”工作。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覆盖率达到90.9%。
   教育文化成名片
    伴随着时光的推移,在无数双企盼与渴望的目光里,宜秀区图书馆、文化艺术中心、农民文化乐园、图书室、休闲农民文化广场等民生工程如火如荼地掀起建设热潮,宜秀人的脸颊绽放出幸福的喜悦和舒心的笑容。民生盛宴不仅丰富了宜秀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也为宜秀的城市文明张贴了一张响亮的名片。
    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设教育现代化强区为目标,宜秀区在全面振兴教育事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铿锵有力的步伐,2014年被命名为安徽省“教育强区”,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区”省级督导评估,正待国家认定,城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坚持教育优先战略,切实加大教育投入,改扩建学校60所,全区办学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中小学100%建成校园网和多媒体网络教室,学校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达100%。加强中小学教师交流,中小学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深入推进,助推中高考成绩再上台阶,高考本科达线率逐年递增,罗岭初中中考成绩连续三年在城郊中学中排名第一。罗岭中心学校“彩虹桥”关爱留守儿童先进做法获省级表彰,省市以及中央级媒体竞相报道,今年6月20日央视一套报道了我区关爱留守儿童的好做法好经验,罗岭中心学校也因此荣获2014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称号。
    安居工程暖民心
    万家忧乐在心头,一枝一叶总关情。为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宜秀区2011年开始实施棚户区改造、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项目,帮助住房条件差、低收入、困难户圆了安居梦。不仅如此,我区不断加大“安居工程”力度,2011年启动危房改造项目,让越来越多的困难群众拥有自己的住房,让越来越多的居民享受到城市化进程的成果。截至今年6月份,全区共开工建设完成保障性住房5833套,在建1553套,还对170户困难户发放补贴资金34万元,实施农村危房改造任务4878户。
    “别看房子小,房子布局合理,两室一厅,一家四口刚好够住。”在大桥街道叶祠社区朝阳小区还建房里,叶小牛这样说道。
     俗话说:“安居乐业”,我区在保障居民住房的同时,认真落实各项创业就业扶持政策,重点解决大学毕业生、下岗职工、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加快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为返乡农民工创业、再就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全区各种种植、养殖大户、药材大户如雨后春笋,一片欣欣向荣。
      据了解,2014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991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49人,转移农业劳动力186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2015上半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846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22,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58人,转移农业劳动力1350人。2014年开展就业技能培训428人,创业培训90人,小额担保贷款1116万元,其中个人小额担保贷款216万元。2015年上半年开展就业技能培训419人,创业培训30人,个人小额担保贷款142万元。
    密织生活保障网
 保障是民生之基。为了让“公共财政阳光”洒向更多的群众,宜秀区持续加大农村基础建设力度,全面完成农村“五个全覆盖”任务,将惠民举措拓展到新领域。十年间,宜秀的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区参加企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人数进一步增加,社会福利事业、慈善事业和老龄事业进一步加强。这些不仅为弱势群体重新扬起了生活的风帆,更彰显了宜秀区发展扶老、助残、救孤、赈灾等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的拳拳决心。
面对地震、暴雨洪涝、山体滑坡、雪灾、低温冰冻、干旱等自然灾害,我区及时查灾核灾救灾,转移安置灾民1万余人,恢复重建倒塌房屋1916间、修缮损坏房屋15000余间,累计下拨救灾资金1992万元,妥善安排灾民生产生活。成功创建了 “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个。
    据不完全统计,我区10年来对因临时性、突发性事件造成基本生活困难的群众实施临时救助2000余人次。开展福彩助学活动,每年资助考取了大学的优秀贫困学生,圆了他们的入学梦,不断加大流浪乞讨人员巡查和救助力度,确保我区境内没有发生一例流浪乞讨人员伤亡事件。全面落实了优抚安置政策,建立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提高了部分优抚对象补助标准,累计发放优抚资金5000多万元。计划生育奖励优待政策的落实,使我区广大群众新型婚育观念逐步形成,婚育新风蔚然成风。
    发展为民,发展惠民,发展更要富民。十年来,宜秀区以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购买公益性岗位、加强劳务输出等措施,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大学毕业生、下岗职工和困难群众就业,一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和谐民生画卷呈现在世人面前。
    民事为大、民生为重、民安为乐、民心为上。在近41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历届宜秀区委、区政府用“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和行动,架起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奏响了一曲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主旋律。今后,区委、区政府将进一步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基础建设,实现20万宜秀人民在这块山清水秀、富裕文明、和谐稳定的大地上安居乐业。
 (方华)
  

 

上一篇:区广电职工:国庆假日坚守岗位

下一篇:大龙山镇:国庆黄金周接待游客突破6.8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