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谋发展 高扬党旗谱新篇—— 宜秀建区十周年系列报道之九组织工作篇
日期:2015-10-16 15:06:34 来源: 点击:
【编者按】十年宜秀情,共筑崛起梦。为热烈庆祝宜秀建区十周年,全面回顾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弘扬宜秀精神,展示宜秀形象,激励奋进动力,全力推进五大宜秀建设。特别推出宜秀区建区十周年系列报道,今天推出第九篇:凝心聚力谋发展 高扬党旗谱新篇
凝心聚力谋发展 高扬党旗谱新篇
——宜秀建区十周年系列报道之九组织工作篇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创新奋进,十年党旗飘扬。
宜秀区建区十年来,全区各级党组织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争当大宜城建设排头兵”和“率先在全市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蓝图,注重抓基层、打基础,将广大党员干部的力量凝聚在鲜红的党旗下,为富民强区、加速崛起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强班子带队伍 凝聚发展中坚力量
坚强有力的领导,是做好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关键和根本。十年来,区委始终把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经常召开区委常委会议,听取党建工作和组织工作专题汇报,从领导力量、工作部署和工作机制上予以高度重视和有力指导。
十年来,区委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牢固树立 “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实干就是能力,落实才是水平”的用人导向,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为我区赶超跨越发展凝聚中坚力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面对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区情,2007年,区委在全省率先提出“构建城乡一体党建工作新格局”的创新思路,树立“大组织”观念,建立各类产业协会支部、党员服务中心、“区域型”党组织,打破组织分割,不断优化党组织设置;树立“大资源”观念,总结推广具有代表性的村(社区)和非公组织党建经验,整合阵地资源,上挂下派优秀人才,建立城乡党建资源共享体系;树立“大管理”观念,建立城乡党员信息库、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村干“三位一体”激励保障机制,实行城乡党员共同教育管理;树立“大帮扶”观念,开展村居结对、村企结对以及区级领导干部党建工作联系点、部门包村等“结对共建”活动,建立城乡互帮互助机制。
着眼于提高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扎实开展大规模培训干部活动。10年来,举办“学习与创新”系列知识讲座37期,参加的科级领导干部近千人次;举办主体班19期,培训各级干部3000人次。坚持“建、管、学、用”并举,推进全区远程教育工作深入开展。全区共利用终端站点和示范基地开展培训700期(次),培训骨干党员群众超过万人。
重民主选贤能 激活干部“一池春水”
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是全区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大亮点工作。近年来,区委始终把人才作为强区之本、竞争之基、发展之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依托全市新型服务业发展的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先后创建了智慧产业园、人力资源产业园等,实现了食品、制造、纺织、机械电子等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全覆盖,为产业发展集聚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
建区之初,区委提出了“以艰苦创业精神凝聚力量,大力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工作思路,大力倡导热爱宜秀、扎根宜秀、艰苦创业建设宜秀的奉献精神。制定出台在专项工作、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建设中的干部考核奖惩办法,大力选拔干实事、敢破难的干部。2012年,建立完善了常委班子议事和决策机制、领导班子工作协调运作机制等多项制度,有效推进了决策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
近年来,我区大力实施“人才活力工程”,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在分类选拔、人岗相适、“德”“绩”考察、阳光操作等方面积极探索,不断改进选拔方式,完善程序方法,进一步提高了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为探索不同工作领域、职务级别、年龄层次干部的竞争性选拔办法,区委组织部通过分类选拔,扩大了竞争性选拔的覆盖面。
区委以乡、村换届为契机,把一批发展有思路、工作有激情、干事有成效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为着力解决农村干部长期不动、工作打不开局面、“后进”整顿乏力等诸多问题,实现村级干部队伍的健康有序流动。结合村“两委”换届,打破“本村选人”的旧框框,创新开展了村级干部“跨村任职”,83名村干部异地交流任职,覆盖到全区80%的村(社区),正职交流任职面超过1/2,实现了城乡基层干部资源的优化整合。
2009年至2015年,全区从优秀村干部、乡镇事业单位、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中考试录用乡镇公务员13名,公开选拔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到乡镇领导班子任职6名,面向乡镇事业单位公开选拔5名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先后开展了公开选拔、公推公选、公推差选、系统内竞争上岗等十项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共选拔科级干部141名。
抓基层打基础 为宜秀跨越发展保驾护航
服务科学发展,推动富民强区,重心在基层,基础在基层,活力也在基层。区委紧紧围绕抓基层打基础,不断优化工作思路,把工作重心前移至最基层,做到“一竿子到底”。围绕全局性产业定位,做好区域性发展的“顶层设计”工作,探索推广资源盘活、股份合作、经合服务等多类型的发展模式。区财政每年列入一定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预算,重点扶持集体经济薄弱村。注重典型培树。围绕不同的集体经济发展类型,培树各具特色的村(社区)发展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大桥街道借助大桥开发区土地整合,积极争取村级发展空间,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大龙山镇依托大学城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服务经济”;白泽湖依托大宜城建设,形成项目带动、城需产业双支撑;杨桥、五横、罗岭三个乡镇瞄准“城市花园”定位,大作“山水文章”,变“薄弱点”为“撬动点”,不断盘活“山水经济”。尤其是芭茅巷社区的经济发展,被市委总结为“芭茅巷模式”,在全市推广,实现社会固定资产总额7个亿,年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000万。
十年来,筹措资金2000多万元,新建村级活动场所35个,改扩建23个,全区村级活动场所建筑面积共计4.1万平方米,平均每个村(社区)达700平方米。非公党建先行先试,率先提出创建省级非公党建示范区,投资80余万元高标准建成全市一流、全省有特色的党群服务中心。十年来,区委坚持探索创新,打造出了一批党建品牌,“三微五小”、“党员承诺制”、“党群理事会” 、“军地共建”“驻村联户”、“星级争创”、“村镇联办”等一系列党建工作亮点得到上级充分肯定。近年来,全区共创建省“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2个,市“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12个,连续六年获评“全市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市区”称号。
凝心聚力谋发展,高扬党旗谱新篇。在鲜红的党旗引领下,宜秀这座面向长三角经济带合作的区域性新区,随着组织工作和基层党建的不断夯实与创新,定会创造出一个个辉煌的业绩。
(方华)
上一篇:宜秀区加快创绿步伐 森林覆盖率达39.5%
下一篇:张卫率队到大桥片区督查文明创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