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为菜子湖湿地的美景以及东方白鹳。
又是一年候鸟迁徙的时节,宜秀区菜子湖20.29平方公里的湿地上,迎接来5万多只迁徙越冬的候鸟。在这片距离最近村庄只有200米左右的湿地上,人和鸟是怎样和谐共生的?一年又一年,湿地周边的村庄发生了哪些改变?12月1日,记者走进菜子湖湿地,结识了曾经以猎鸟为生、如今变为护鸟人的当地农民王军,听他讲讲人与鸟的故事。
猎鸟人变形记
冬日的清晨5点,天地间还是漆黑一片,家住罗岭镇姥山村的村民王军已经骑着自行车赶到了菜子湖湿地附近,先是爬到观鸟台上用望远镜巡视一番,然后打开手电筒四处巡逻。“按照我们多年的经验,猎鸟的最佳时机是早晨和傍晚,因为这时鸟的警惕性最差,容易猎获,所以这也是巡逻的最主要时段。”王军说,现在湿地周边猎鸟、捕鸟的已经很少了。“下半年正是农闲,我们每天在湖边一带巡逻好多次,一旦在水面发现可疑人物,便会立马上前一探究竟,发现盗猎者会立马制止,并联系林业部门处理。”王军笑着说,还有个原因就是,村里很多从前的猎鸟者都变成了护鸟队成员,打鸟的人自然就少了。
王军(前者)和队友在巡逻 刘惠子 摄
2009年以前,王军除了在家务农以外,每年11月到来年3月都以猎鸟为生。“我从七、八岁开始,每年冬天跟着大人出去打鸟,那时没听说过‘环保’这个词,根本不懂打鸟有什么不对,周围猎鸟的人很多。”说起猎鸟的技术,王军那时在村里排得上名次,号称百发百中,最多时一天打鸟一百多只。直到2009年冬,村里当时的书记找到了王军和其他几个有名的猎鸟人。“连续一个星期,老书记每天上家里来做我的思想工作。刚开始我不能接受,大半辈子吃饭的手艺,说不干就不干了,还真不甘心。”王军说,他最终还是听了老书记的规劝,放下猎枪,佩戴了湿地护鸟队的袖章,为的就是书记的一句话——“菜子湖那么美,我们不能自己破坏自己的家园!”
农民当上鸟类讲解员
“我们菜子湖20.29平方公里的湿地,吸引了白头鹤、东方白鹳、白鹭、鸿雁等众多候鸟和留鸟在此栖息,其中白头鹤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目前全球分布数量为1万只以上,在菜子湖越冬的白头鹤数量约占全球该物种种群数量的3%。”上午10点左右,王军在湿地旁边碰到了几位从城里过来观鸟的客人,他耐心地给观鸟的客人讲解栖息在湿地上的鸟类品种,还热心地带着客人们选取最佳的观鸟和拍鸟地点。
“现在菜子湖湿地有了名气,每年这时很多人来看鸟、拍摄鸟。我们得负责这里的秩序,既不能让别人惊到鸟儿,也要让远来的客人看好、拍好。”王军告诉记者,他从来没有研究过鸟类知识,凭的都是口口相传的经验。前不久他还接待了几个从澳大利亚过来观鸟的客人,“我讲的内容有翻译告诉他们,几个澳大利亚的客人还直冲我竖大拇指呢。”
鸟儿和人的距离拉近
傍晚6点钟,再次巡视一遍湖泊周边后,王军和队友们搬来了鸟食要到湿地周边去喂鸟了。他们在距离鸟儿栖息点40米左右的位置将鸟食撒出去,大群鸟儿扑闪着退开,但很快便又回到撒食的位置开始进食。
“你以为这40米的距离容易吗?鸟儿是有灵性的,如果普通游客想要靠近,大约走到距离鸟群200多米远的时候,鸟儿全都飞开了。只有我们每天喂食的人,可以多靠近他们100多米。”王军告诉记者,当年为了老书记的一句话他放下了猎枪,但这么多年让他心甘情愿不收分文地干起护鸟的活儿,凭的全是感情。和鸟儿们相处久了,每年秋末初冬的时候,王军就盼着它们过来,看它们在湿地自在地过冬,心里始终是美滋滋的。
记者在菜子湖湿地附近看到,这里的草地上有着一道一道的痕迹。据说,前些年冬天湖水退去以后,当地农民会在草地上开挖,种上农作物等待来年收获,但现在看来,这里早已被草坪逐渐取代,再也不会有人在湿地的附近动土了。“我们只用了5年,就能比普通人多靠近鸟儿100多米,再过5年会不会可以再前进20米,甚至更多。动物和人是一样的,你对它好,它对你也就好,这是大自然的规律。”
●延伸阅读
菜子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我市宜秀区罗岭镇,20.29平方公里的湿地吸引了白头鹤、东方白鹳、白鹭、鸿雁等众多侯鸟和留鸟在此栖息,其中白头鹤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目前全球分布数量为1万只以上,在菜子湖越冬的白头鹤数量约占全球该物种种群数的3%。被列为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东方白鹳,全球分布数量仅为3000只左右,在菜子湖越冬的种群数约占全球该物种数的5%。在菜子湖分布的白琵鹭、鸿雁的数分别约占全球该物种数的19%和13%。此外菜子湖还是内陆湖泊中黑腹滨鹬重要迁徒和越冬地。
10月28日下午3时,中央电视台和国家林业局联合在菜子湖湿地进行的《候鸟迁徙》现场直播活动开播。现场报道组首次在央视新闻频道介绍了菜子湖湿地的基本情况和保护现状,展示了其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壮观的越冬水鸟场景。央视《候鸟迁徙》现场直播活动重点关注的物种是白头鹤。(刘惠子 张箭)(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