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宜秀要闻 > 正文

宜秀区:敬老院里暖意浓

日期:2016-01-14 09:56:12   来源:   点击:
        2016年1月12日,走进宜秀区大桥街道敬老院,环境优美,香樟树青翠挺拔。室外宽敞明亮,室内设施齐全,老人们居住的房间,彩电、空调、衣柜等家具家电一应俱全,床头还安装了 “爱心呼叫器”,方便老人呼叫护理人员。为了保障敬老院消防安全能力,今年6月,该院还在每个房间增设火灾自动报警装置、烟雾传感器、声光报警器及手动报警器、短路保护器等。“敬老院里能用上这样先进的消防设备,现在感觉心里踏实多了,安全真的多了一份保障”宜秀区大桥街道敬老院院长陈庆众说。
        与大桥街道敬老院一样,宜秀区白泽湖敬老院也计划投资80万元启动消防安全整改升级达标工作,正在忙着对敬老院安装喷淋系统进行招标。据大枫敬老院院长许家顺介绍,今年我们还投入40万元对基础设施进行了维修改造提升,新建了排窗、无障碍不锈钢扶手、空气太阳能热水器等。
        近年来,宜秀区不断加大农村敬老院建设力度,按照高标准、高起点的要求建设好每一座农村敬老院,今年,宜秀区为切实保障敬老院消防安全能力,按照安全、方便舒适的原则,完善各项功能配套设施,投入200万元全面启动消防安全整改升级工程建设,增设火灾自动报警装置,提升敬老院消防安全能力,真正让敬老院成为五保老人们的幸福家园、安全港湾。宜秀区民政局局长朋兴顺介绍:“今年我们还在有效解决特殊老人护理难的问题上着力,开展各种优质服务活动,为每位院民设立床头卡,加强与区内医疗机构合作,聘请专业医护人员到各乡镇敬老院开展巡回护理,及时为老人提供医疗服务。”
       为了让乡镇敬老院的功能由物质生活保障逐步向休闲娱乐养老的方向转换,真正让农村“五保”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宜秀区除了向五保老人提供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周到细致的养老服务,还积极推行“以副养院”管理模式,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院办经济,种菜、养猪、养鱼。记者在宜秀区杨桥镇敬老院新建的菜园里看到,一畦畦萝卜、菠菜青翠欲滴,一垄垄大葱、白菜长势喜人。10多位年逾花甲的老人有的在施肥,有的在除草,忙得不亦乐乎。一个个饶有兴趣,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这些白菜都是我们自己种的,自己种的东西自己吃,我们不但能‘自给自足’,还在劳动中锻炼了身体。”60多岁的项宗顺老人说。项宗顺老人过去一直独居在家,无人照料,生活吃住都十分困难。今年年底,当地镇政府及时安排他入住,搬进新家的老人在这里不但吃住不愁,还有专人照顾,自己还能跟院友一起种菜收菜,一起找乐子,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电视坐的时间长了腰痛,每天吃了睡、睡了吃也没啥意思。种点地干点活,活动活动筋骨,对身体有好处。要是哪天不来菜地转转,就觉得少点啥似的。”年近7旬的五保老人王国庆也附和着说 。
       “2015年,全区12所乡村敬老院的院办经济收入目前已经达到40万元,这些收入全部用于各个敬老院改善老人的生活水平。”宜秀区民政局办公室主任王晶晶介绍,各个敬老院都根据实际成立副业生产组,指定专人负责,组织院里有一定劳动能力和种植经验的老人在预留的田地里种瓜种菜。副业收入除拿出一部分奖励参加劳动的五保老人和留作再生产外,全部用于补贴院民生活。不仅如此,大龙山镇燎原敬老院还将属于敬老院的20亩鱼塘发包给能人经营,不仅每年增收4万元,还能让老人随时吃到鲜鱼。
        宜秀区有12所乡村敬老院,占地131亩,供养床位1300余张,集中供养921名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92.28%,已经连续7年位于全省前列。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敬老院管理和养护,切实提高五保集中供养对象的生活水平和保障质量,宜秀区进一步理顺了敬老院管理体制、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完善配套设施、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同时,实行区级领导联系乡村敬老院制度,积极争取有关方面支持,帮助解决敬老院的各种实际问题,五保老人的保障水平逐年提升。“2015年集中供养五保老人每月生活标准达375元,加上院办经济收入和社会捐赠等,全年实际生活标准有望突破6500元”宜秀区民政局局长朋兴顺高兴地说。(方华 王晶晶)
    

上一篇:区直机关工委认真谋划2016年区直机关党建工作

下一篇:大桥开发区:学习区委全会精神 做大做强园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