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国家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如今,当年响应号召的家庭开始陆续进入老龄,有的还遭遇变故,在生活保障、养老照料、大病医疗等方面遇到了困难,迫切需要国家兑现“老有所养”的时代承诺。
宜秀区眼睛牢牢盯着普通群众,特别是特殊困难人群,靠做大量托底工作,深入推进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社会关怀项目,摸索出了一条“医养扶一体化”让计生特殊困难家庭不再感到孤独的路子。一句句问候,一次次登门,一份浓浓关爱情,较好解决了他们在生产、生活和医疗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使全区86位计划生育特殊困难老人健康快乐地生活。
一体化的优势
“每次你们来看望我们,心里是高兴又有些不好意思。好政策让我们一家三口的生活有了保障,国家和政府也有难处。前几天签约医生还上门来给我们三个都做了免费体检,提醒我心脏不大好,平时要多注意。如果生了大病,也能直接找到签约医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自己享受到的各项扶助政策,宜秀区杨桥镇溪安村村民金贻宏内心充盈感激。
年近70的金贻宏年幼患病落下残疾,妻女也身患认知功能障碍,没有劳动能力,一家人从哪里寻生计,成了金贻宏最头疼的事儿。好在有了针对性的扶助政策,奖扶资金、失能补贴、农机作业补贴以及慰问金等,让金贻宏一家有了生活有了较为稳定的保障。
杨桥镇计生办主任储彩琴告诉记者,这些家庭在过去为响应国家政策做了贡献,如今他们老了,有的还遭遇变故,在生活保障、养老照料、大病医疗等方面遇到了困难,现在就是政府兑现让这些人老有所养承诺的时候。“走在路上,常有特扶对象的大爷大妈主动打招呼,彼此之间的感觉就和亲生父母子女一样亲切熟络。”
宜秀区白泽湖乡72岁的张忠仕和老伴66岁的金龙华同样是计生特困家庭,与他们结对帮扶的家庭医生是乡卫生院的王海林,定期上门免费体检、就诊和送药,给老俩口撑起了一把健康保护伞。张忠仕和老伴需要就医时,村里就有专车来接送到卫生院去就诊,平时也少不了志愿者来家中帮扶、带着他俩出门参加活动。“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比别人家的大儿子还要好!”是老俩口对时常看望他们的村镇干部和志愿者们最朴实的夸赞。
“全区现有计生特困家庭86人,让这个群里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难有所助是事关社会稳定的大事。依据各项政策让他们有养、有扶,对于他们来说,在‘养’和‘扶’之外,‘医’是最迫切也是最困难的问题。”宜秀区卫计委副主任张婷说。省里出台了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的文件,今年机构合并之后,利用现有的优势,将全区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列为试点,既发挥了乡村医生的优势和特点,也为这个需要关注与帮扶的特殊群体提供了有力的健康保障。医养扶一体化,让政策及人力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受助对象无论找到谁都像找到家人亲人,彻底解决了这个群体的后顾之忧。
完善中的探索
“医养扶一体化”的概念是新的,但这项工作对于宜秀区的相关干部们来说并不新鲜。用张婷的话说,现在提出的“医养扶”一体化服务模式,是多年小步慢跑,由无数涓涓细流不断汇聚,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形成的大河。
早在2012年,宜秀区的计生特困家庭就有了免费接通的有线电视客户端口和电视频道;2013年,针对这个群体家庭承包的耕地实行免费机插、机收作业服务,让特扶对象们的生产活动跟上了时节;2014年,特扶家庭的危房得到了及时改造;2015年,乡村签约医生走进了特扶家庭的大门……
2015年4月24日,区农机合作社社长余兴民开着大型农机,赶到大龙山镇永林社区特扶对象张觉根的田间免费耕地。张觉根至今心怀感激:“以往一到耕种季节,我就犯愁。现在年年我都能坐在家里看农机在田里翻耕,自己省下了费用和精力,也提高了耕种速度,抢了季节。”
20余万,是宜秀区全年支付计生特困家庭各项服务经费的总额。针对这些老人的实际困难,项目化运作让“医养扶一体化”真正落地。生产上,针对这些家庭的劳动力不足,对有承包土地的家庭,农业机械能耕种的地方实行农机作业免费项目,对农业机械无法耕种到的地方,为这些家庭聘请劳动力,帮助他们耕种;生活上,除了国家每月的特别扶助金,各级干部以慰问走访的形式按时送粮油、送衣物等,定期组织老人进行户外活动,同时免费安装了有线电视,解决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医疗上,除了每年的免费体检外,2015年宜秀区创新探索由区内所有的全科医生与这些家庭实行一对一的医疗帮扶签约服务,从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健康评估与转诊等三个方面实行签约服务,为老人的健康提供保障。
“每年的特扶对象都会有调整,有线电视、农机作业、危房改造三免费以及签约医生等政策逐年覆盖,特扶政策是一年好过一年的。医养融合是国家倡导的养老服务业新方向,针对计生特困家庭的‘医养扶一体化探索’尽管还在路上,或许也能为全社会养老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张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