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育厅再次全省推介宜秀区“彩虹桥”工作模式
日期:2016-03-01 11:31:58 来源: 点击:
2月29日,《安徽基础教育信息化简报》第41期以《信息技术让学校留守儿童与父母“零距离”》为题深度介绍安庆市宜秀区“彩虹桥”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模式。
根据文章介绍:宜秀区罗岭中心学校依托全区装备“班班通”的契机,立足地方实际,在“班班通”平台上,将留守儿童的的留守生活以主页的形式进行呈现,邀请父母与网络志愿者进行远程点评,以弥补“父母分离,亲情缺失,家庭教育弱化”的缺憾。“彩虹桥”每天“晒”优点、“晒”成长的方法让留守的孩子们获得了成长的动力。
2016年寒假期间,“彩虹桥”工作团队抓住务工父母回家团聚的契机,用社交工具构建了“假期学校”,将年轻的父母在网络上聚集到一起,通过推送“科学的家庭教养”信息,帮助父母提升与孩子的沟通水平,同时,“假期学校”也通过任务驱动的模式,将孩子的假期进行了合理的规划,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附刊载原文:
信息技术让学校留守儿童与父母“零距离”
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是有名的外出经商大镇,留在家里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据调查,约60%学生的父母外出务工,约30%的学生长期和祖辈生活,留守儿童数量近五年一直约占全校学生总数的80%。长期与父母分离,亲情缺失,家庭教育弱化,使这些学生的生活质量、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成长环境均劣于有父母监护的儿童。
如何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与父母的亲情问题,宜秀区罗岭中心学校以对留守孩子们的无限关爱之心,积极探索,决定以网络为载体,以触摸电视为交流终端,凭借电脑话筒、摄像头、手机为手段,建立一个亲子网站。该校教师龙鹏飞于2011年9月创办了“彩虹桥•亲子工作坊”网站。龙鹏飞,80后教师,该校五年级班主任,58位学生的“爸爸”。在这座“彩虹桥”上,每一位留守儿童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个人主页,只要打开相应的主页,就能看到他们在学校学习的喜、怒、哀、乐。班主任用手机、相机拍下留守儿童在校园最开心的瞬间,发布到网站上;授课教师将学生认为最优秀的一次作业、最声情并茂的一次朗读发布到网站上……到目前为止,已陆续上传万余余份风格迥异的学生成长记录。三年级学生江婧涵快乐地表示,“通过这座‘桥’,我感觉我和父母天天在一起,很快乐,更重要的是通过这座‘桥’,我的努力大家看得见、父母看得见。
由于手机访问的便捷性,这些图片、文字通过网络传递后,迅速吸引了外地父母的热情参与,让远在他乡的父母能实时查看到自己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温暖话语通过网站留言、评论、信件、电话、亲友的议论、同学的称赞等各种方式反馈到了孩子心中,促进了留守儿童主动学习、自觉学习良好习惯的形成。《天使之吻》、《邋遢男孩成长记》、《我是小助手》等反映儿童成长的微视频也随之出炉,在课间反复播出,为进步的孩子们摇旗呐喊。电子成长档案的记录在于证明留守的孩子们——我在进步,我一定行。“彩虹桥”成了名副其实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的美丽桥梁。
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上,“彩虹桥”还对部分学生进行“私人定制”,施加教育影响,先后一对一长期帮扶50余名留守儿童,量身打造了合适的成长路径。基于“彩虹桥”的工作模式,学校大力扶持建设了学科主题网站,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教师利用信息工具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如语文学科“耕耘的空间”,将孩子的优质读书笔记和优秀习作收集展示;英语学科“E学园”站点,用“皮格马利翁”式期待,使孩子们爱上了英语,自觉克服学习过程产生的厌学情绪;数学学科“数学加工厂”,展示孩子们的数学小报和数学日记,让孩子们在知识输出的的过程中享受着知识内化带来的喜悦,留守儿童服务面也一下子从一个班级、一个学校扩散到一个乡镇,所有学生,更令人欣喜的是父母们通过一个个网页分享了孩子的成长瞬间,仿佛从未分开。(省信推办)
上一篇:杨桥镇“五个到位”全面完成奖特扶复核工作
下一篇:方国胜到大桥街道砂桥指挥部督查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