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宜秀要闻 > 正文

【外媒看宜秀】3月29日安徽日报:“彩虹桥”为留守娃聚拢亲情

日期:2016-03-29 14:36:07   来源:   点击:
  春分刚过,乍暖还寒。安庆市罗岭乡中心校门口一道“风景”经年累月保持不变:成群结队的老人提着午饭来给在校上学的孙子孙女送饭。罗岭是典型的劳务输出乡镇,这里80%的学龄儿童家长在外务工,孩子大多是由爷爷奶奶辈照顾。为了克服长期隔代教育、家庭教育弱化带来的留守儿童通病,近年来,教育工作者们用信息技术架起一道亲情桥梁,让孩子和在外务工的父母互动频繁起来,心更贴近了。

  “十二五”以来,我省实施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中小学校园宽带接入、多媒体“班班通”配备、网上在线课堂开通等信息化手段陆续覆盖农村学校。在罗岭中心校,80后教师龙鹏飞2011年创办了 “彩虹桥·亲子工作坊”网站,在这座“彩虹桥”上,每一位留守儿童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个人主页:教师每天用相机拍下孩子们在校园的影像和他们的作业上传到网页,供家长查阅,实现亲子网上互动。(陈婉婉)

  近两年,智能手机普及之后,龙鹏飞又利用课余时间开发了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彩虹桥”客户端。现在,远在他乡的家长,在收摊之后、劳动之余,随时掏出手机,点开客户端,就能看到孩子的即时信息,知道当天的课堂上教授了什么知识,校园里在举行哪些活动,也可以见缝插针地在网页上跟班主任聊上几句。为了促进亲子交流,“彩虹桥”上设立了几个专栏,如在“向父母汇报”专栏里,鼓励孩子们多发掘自身优点;在“秘密花园”专栏里,孩子可以匿名尽情吐槽……到目前为止,该校“彩虹桥”网站上已陆续上传万余份风格各异的学生网页,成为孩子们珍贵的电子成长记录。三年级学生王腾说,每天最开心的时候就是通过“彩虹桥”和远在福建的爸爸妈妈聊天,“感觉不曾分开一样”。

  “彩虹桥”不仅沟通了亲子关系,还引入了很多优质教育资源。如“故事大巴”栏目中,龙老师把全世界优秀的视听作品下载上传到这里,供学生自选,近一个月的访客数量就有500多人次,点击量达到近万次。除此之外,“彩虹桥”上还有很多名师的课程辅导视频,供师生们共同研究学习,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教师利用信息工具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对留守儿童的服务面也一下子从一个班级、一个学校扩散到一个乡镇,直至所有学生。目前,安庆市教育局已经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这项做法。

上一篇:宜秀区信息化建设工作推进会召开

下一篇:市军分区司令员程小云到我区检查指导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