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棚户区改造是我市“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五大攻坚战的重要工程,关乎着几百万群众生活品质的保障与提升,更是我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性工程。而顺利推进棚户区改造,难在破解号称“天下第一难”的征迁工作。位于宜秀区中山大道北片棚户区改造项目的红光社区征迁指挥部,提前谋篇布局,创新工作方法,积极为群众跑腿,创造了群众满意、高效征迁的良好局面。
红光社区位于安庆市北边,206国道、机场大道贯穿境内,且有天柱山机场、安庆国际汽车城等十几家企事业单位落户于此,支撑着我市城区北边门面。然而,该社区内大多是上世纪90年代的自建房,房屋老旧,基础设施落后,治安和消防隐患大,环境堪忧。多年来,一直被当地群众视为“城中村”。
2016年,红光社区348户、13.2万平方米被纳入中山大道北片棚户区改造项目范围内。
3月份,红光社区征迁指挥部成立,由8人组成的“幸福125”工作队分片包干、挂图作战、攻坚克难。截至8月7日,已有291户签订协议,开出房票258张,完成目标任务的83.6%。
阳光运作:一碗水端平
早在征迁指挥部成立之初,红光社区就针对拆迁户逐一发放了一本小册子。在册子中,政府80号令、房票安置办法、征迁指挥部工作职责和制度、红光社区征迁花名册、政策解答、房票安置流程图、工作人员联系方式等都囊括在内,一目了然。
尽管如此,仍有不少拆迁户期待能走政策的“后门”,争取最多的认证人口、最大面积的拆迁补偿等。
“书记您再想想办法,考虑一下我这个特殊情况吧!”8月5日一大早,红光社区党总支书记余章宏刚到办公室,68岁的胡荣林就皱着眉头找来了。胡荣林是红光社区原居民,生有一女胡代娣。胡代娣是非农户口,前几年因工作需求,携丈夫、儿子将户口迁到了合肥,目前也在安庆居住。
“老胡,不是我不帮你,实在是你这个情况不符合征迁政策,我若给你开了例就等于违反了政策规定,对别人也不公平,您要理解啊!”余章宏解释说,按照市政80号令第25条规定,胡荣林只能享有4个认证人口,但他还想为不符合政策的女婿、外孙争取,“必须按照政策来,老胡接受不了,我们也只能重复解释。”
征迁户陈保林曾在路边摆摊卖肉,因拆迁失业,希望能得到一笔“失业补偿”,久久不肯签订协议,近期还发生了车祸。征迁工作人员一边轮流去医院照顾陈保林,一边坚持做其思想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8月1日早上,陈保林签下了协议。
“征迁工作只有一点,坚决执行原则!”余章宏说。
甘心为群众找房跑腿
2016年,我市创新实施房票安置法,老百姓可以到政府指定楼盘购买商品房。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多数群众对房源信息知晓不足、行动不便、外出工作、满意户型难觅等各种因素存在,群众签协议的效率也大打折扣。
针对这一情况,征迁指挥部要求征迁工作人员必须对群众关心的市场房源、房票价格等信息做到了如指掌、了然于心,且要帮征迁户跑腿,直至找到合适的房子。
谷桥组拆迁户徐文友,2015年下半年不幸遭遇车祸,家中相依为命的老伴又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夫妻二人想买一个58平方米的小户型房子,且必须是在一楼。然而,市场上小户型房源并不多,征迁工作人员花了4天时间将整个市场跑了个遍,终于找到了2套合适的房源,让徐文友夫妻安然搬迁。
建新组拆迁户柏家胜,与妹妹合伙经营餐饮生意,一直没时间考虑征迁事宜,而其父亲又得了胃癌还在住院,母亲又是一普通农村妇女,做不了主。为此,征迁工作人员潘宜广主动跑市场,将看过的房源信息,将地理位置、房价、户型、面积、环境逐一记录下来,再转交柏家胜筛选。找到了合适的房子,柏家胜顺利地签了协议。
干部带头,实干攻坚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在红光社区征迁干部中,余章宏是第一个丈量、复核、签协议、搬家的。虽然家中78岁老母对老房子恋恋不舍,但为了配合儿子开展工作,也只有忍痛租房住下。
为了配合拆迁户的时间,55岁的副指挥长苏传发经常大中午顶着骄阳,背着包上门收集资料、送房源信息,晚上和同事们一起加班至深夜,还得抽空照顾家中病危的85岁老母亲。
征迁工作人员张斌一直投入在征迁一线,女儿生病没时间陪伴,就连高考也没顾得上。“本来答应了孩子暑假陪她去上海玩的,现在又没时间了。”张斌说,他觉得自己很愧对女儿,但是为了征迁工作,他必须坚持。
“连续三个多月,天天熬夜加班,早出晚归,年前家里就说给我介绍对象,到现在都没时间见个面。”刚进社区工作的年轻征迁小伙张毅感慨说。
早一步熟知群众需求,早一天完成征迁任务,群众就能早一天过上“优居”的日子。正是“幸福125”晚睡早起、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口干舌燥、汗流浃背等如此的工作常态,才让红光社区的征迁工作取得了如此高效的答卷。(本报记者 毕璀 本报通讯员 张箭 肖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