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走出“宜秀样本”
日期:2016-08-12 11:37:46 来源: 点击:
自全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开展以来,宜秀区高度重视,精心部署,夯实责任,多措并举,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特色,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效。
健全机制,优化环境。为切实做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宜秀区着力从健全组织机制、明确任务落实上下功夫,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区、乡党委政府工作目标、纳入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各级政府的考核,有效保障了服务体系的长效运行。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形成政府负责、部门牵头、乡村配合、社会组织和群众参与的“五位一体”工作体系。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文化强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宜秀区文化改革发展纲要》等文件,运用目标管理机制,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建设提出具体要求,并列入到各乡镇(街道)年度考核。同时,通过建立规范的工作机制、科学的运行机制和人才队伍保障机制,不断优化创建环境。
加大宣传,营造氛围。为提升公共文化创建工作知晓率,进一步扩大创建影响力,宜秀区制定了创建宣传工作方案,建立每月信息报送和奖励制度。在绘制文化宣传长廊、制作宣传片、宣传册和策划专版的基础上,还利用政府网站、区微信平台、区电视台、安庆日版宜秀专版等媒体,深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宣传报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的工作动态和典型经验。先后在市级以上媒体发表宣传稿件200余篇(条)。通过宣传,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到示范区创建工作中去,在全区范围内营造了全民了解创建、关心创建、支持创建、参与创建的浓厚氛围。
打造阵地,拓展服务。为大力推动群众文化,宜秀区加大对公共文化的投入,全面提升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全面优化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全区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先后建成区文化馆和图书馆、6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58个农村文化活动室,58个农家书屋,并通过新建一批、改造一批、置换一批等办法,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实现了文化活动场所“镇镇有”、“村村有”的目标。此外,全区还成立了116支广场舞蹈队、14支合唱团、3个协会、2个辅导站、7个民间剧团,各类文艺社团组织200多个,文化志愿者达600余人。宜秀区还按照一社区一特色一品牌要求,培育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亮点,黄梅村荣获中宣部双服务先进单位称号,燎原社区作为社区文化活动试点单位代表安庆市顺利通过文化部检查验收。
创造特色,树立品牌。为打造特色品牌,积极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宜秀区结合“宜游宜秀”建设做好文化旅游和文物保护相结合的文章。各乡镇结合重大节日先后开展了春节舞龙灯、端午龙舟赛、中秋猜灯谜、中华经典诗词朗诵等特色活动;通过企业冠名赞助方式,成功举办两届民俗文化旅游节;围绕“醉美五横”、“戏乡罗岭”、“大美杨桥”、“浪漫龙山”等主题,以节会为媒,与企业共同搭台唱戏,分别举办了梨花节、郁金香花展、余湾美食节、采摘节、观鸟节等活动。宜秀区还通过举办黄梅戏票友大赛、邓石如书画展和大型文艺演出等活动,大力弘扬宜秀精神,展示地域文化特色名片,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严凤英故居和“两邓”故居已纳入免费开放项目,并被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黄梅戏大观园、“两邓”故居产业园建设已完成策划方案,即将对外招商;叶氏宗祠修缮完工,叶笃正生平陈列馆已通过规划评审,正在启动布展和科普馆前期准备工作;张四墩遗址保护规划编制方案已交稿并交省文物局评审。
整合资源,合作共建。为激活丰厚的文化底蕴,宜秀区充分利用大学城的优势,先后与安庆师范大学、安庆黄梅戏职业技术学院、安庆医专等6所高校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按照“双向服务、深度融合、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吸纳大学生志愿者到区文化馆、图书馆以及乡镇(街道)、村(社区)文化阵地,配合开展文化公共服务工作。通过加强文艺辅导、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开展文艺创作和社区驻点等形式,既为辖区高校学生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实践场所和条件保障,又提升了当地文艺骨干的能力水平和全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水平,同时高校的知名度得到了推介,实现了三方共赢。
黄梅故里唱新歌,文化强区梦正圆。在创建全国公共文化示范区的历史机遇里,宜秀区文化产业春潮涌动,文化品牌强力崛起。宜秀区将继续秉承黄梅戏、书法艺术等传统文化的资源与积淀,积极响应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国家战略,顺势而为,励精图治,着力做好“经济增长从文化找项目、城乡建设用文化显特色、企业发展向文化要效益、人民生活靠文化求提升”的大文章,使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走出“宜秀样本”,令文化事业闪耀出与经济建设比翼齐飞的文明之光。(嵇奕华)
上一篇:周华斌到朝阳小学督查开学准备工作
下一篇:市美丽办来我区督查指导美丽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