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迁在一线】芭茅巷向“不可能”宣战 棚改刷新“宜秀速度”
日期:2016-08-22 08:36:23 来源: 点击:
8月20日上午,随着第40户征迁户陈龙征迁协议的签订,大桥街道芭茅巷社区全面完成2015年度棚改征迁扫尾任务。
短短10天的时间里,“啃下”A-16地块40户居民户和36家经营户的协议签订工作,“攻克”芭茅巷综合楼及8户门面1283.52 平方米的的房屋拆迁工作,圆满完成预期工作目标。
自启动棚改扫尾工作以来,芭茅巷社区党总支不抱怨、不退缩,迅速行动,成立了五个拆迁小分队,充分发扬走进千家万户、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辛万苦的“四千万精神”,又好又快地做好征迁工作。
第40户征迁协议就是社区副书记徐飞带领的攻坚队交出的漂亮成绩单。都说征迁工作难做,这最后一户陈龙家的征迁工作更是难上加难。10天前,当远在广东惠州的陈龙接到工作组的征迁电话时,无论如何就是不肯回来谈,也不同意工作组去惠州找他,到最后干脆不接电话了。没有他在广东的具体地址,也打不通他的电话,几经努力之后,大家都有些泄气了,可是徐飞没有放弃。打听到陈龙的父亲在杨桥镇,多方打听到地址,联系上杨桥镇的相关领导,于是他连午饭都没吃上一口就开车去了鲍冲湖村。历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看着两眼满是血丝的徐飞,陈龙的父亲最终被感动了,答应做做儿子的思想工作。再次拨通了陈龙的电话,当他答应20号回来的时候徐飞这才松了一口气。老师打来电话说儿子最近学习状态不是很好,作业没能及时完成,要是平时他早就炸开了锅。可是徐飞心里清楚,儿子的作业一直都是他监督的,最近忙着拆迁的事情,根本没顾得上儿子。即使是接到了老师的“投诉”电话他也没那么生气,因为,他心里还在为陈龙答应回来的事情而暗自欣喜。
今年59岁的杨瑞苗,是政策宣讲小分队的资深老将了。即使到了快退休的年纪,但自接到任务起,老杨连续一个星期都没有休过一天假。夏天早上太阳出得早,中午烈日当头,晚上余暑未消,老杨就靠一个“磨”字,不厌其烦地与征迁户沟通。许多征迁户白天在外干活,晚上才回到家里,老杨就和同事们抓紧征迁户在家的时间开展工作,常常一谈就谈到很晚,夜里十一二点钟“撤退”也是常有的。老杨说:“刚开始上门做工作的时候,很多征迁户置之不理,甚至开口谩骂。好说话的,开门应允一下,然后也是以各种理由不再理睬你,让你自讨没趣,只好离开;不好说话的,连门也不开,甚至提出警告说不要扰民。”面对他们的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老杨厌其烦地跑、苦口婆心地说,慢慢地有些人也开始转变了看法,慢慢地,招呼打起来了,微笑多起来了,交心的话自然也就慢慢讲起来了。在芭茅巷征迁过程中,就是因为有好几位像杨瑞苗一样的“夜行者”,披星戴月地一次次上门约谈,不厌其烦地做好解释和说服工作,才使整个工作始终在征迁方案的框架里一步步稳步推进。

芭茅巷社区征迁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面对高压态势,为抢进度、保工期,社区坚持党建引领促征迁,将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棚户区改造任务中来,切实做好群众工作。
坚持党建引领,强化责任落实。接到拆迁任务的第一时间,社区紧急召开拆迁工作会议,按照“任务明确、时间明确、人员明确”的要求,将征地拆迁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工作组和责任人。成立政策宣讲、谈判、攻坚、协调和后勤保障5个征迁小组,社区党总支书记任指挥长、各支部书记担任组长。各小组深入征地拆迁工作一线平行作战,同时形成合力、强势推进。实行进度日报制,每天在微信群公开报告当日工作进展。每天晚上在入户工作结束之后,召开碰头会,总结当天任务落实情况,掌握目标实现进度,努力做到遇到问题不畏缩,碰到矛盾不回避,用扎实的作风加速拆迁整体进度。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做到关键环节有组织把着、关键时刻有党员撑着、关键步骤有党员先行,确保党建工作始终开展在棚户区改造的第一线。
发挥党员示范,不断攻坚克难。指挥部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号召党员率先垂范,始终保持任务紧迫感,带头攻坚克难。引导党员在拆迁工作中牢牢守住政策底线,充分发挥示范引导、联系沟通和矛盾化解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社区主任姚传武告诉记者,征迁任务要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完成,而群众对政策还有诸多不满,连日来气温又居高不下,必须吃苦不怕“多”,才能坚持每天顶烈日冒酷暑、披星戴月一次次敲门入户做工作,才能每天保持16小时以上的超常规工作量;必须手脚不怕“快”,才能以只争朝夕的效率意识加快推进征迁进度;必须要做到严谨细致,注重细节,仔细、踏实落实,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加大宣传力度,做到有情操作。通过5个党员宣讲小分队把征地拆迁的目的意义、政策、补偿安置标准等向被征地拆迁群众“广而告之”,做到宣传引导全覆盖、解释协商到位。采取群众主动谈和拆迁人员入户谈、群众被动谈和干部督促谈、夜晚上门谈和节假日加班谈、多对一“打桩定位”谈等多种方式有序开展征地拆迁协议谈判工作,将征地拆迁政策解释到位,用心宣讲,用情感人,用理服人。对于较难做通工作的被拆迁户,指挥部打出“亲情牌”,全面梳理被拆迁户的社会关系网络,求助亲友团,党员、干部走家串户“攀亲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在采访中,不少征迁人员总结说,每一户都是一场攻坚战,之所以创造如此“拆迁速度”,关键是破解之策对路,阳光操作,敢啃、巧啃“硬骨头”;而怀揣一颗民生情怀,察民之情、顺民之意、解民之忧、厚民之利,是他们最重要的法宝。
“老综合楼拆迁我们只有5天时间,时间紧迫、任务难度大。说实话,面对这项极限挑战,当时我们心里是没底的,大家都认为不可能完成;部分群众对拆迁政策不接受,抱团抵触,他们说不可能同意签字拆迁。不可能!不可能?一定能!在区委区政府和办事处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持续发扬‘江防精神’,用洪荒之力向不可能宣战,才会拆得最快、拆得最稳、拆得最得人心。”社区党总支书记张祥银说。(嵇奕华 李晶云 任莹莹)
上一篇:杨桥镇:以江防精神为引领 用“六清”助力文明创建
下一篇:白泽湖乡迅速部署文明创建突击月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