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秀区美丽乡村美如画

宜秀区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五大宜秀”战略的重要抓手,紧扣“全市领先、全省争先”目标予以定位,按照整区推进,梯次实施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力打造“宜城大景区、城市大花园”。目前,该区先后建成1个全国文明村镇,11个省级、15个市区级美丽乡村示范点,杨亭、溪安、妙山等11个村(社区)被列为省级中心村,一批“村庄有规划、环境美如画、产业特色化、生活传佳话”的美丽乡村正在该区加速形成。
“有形之美”美在实处
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宜秀区将“有形之美”的重点落实在建设规划的科学编制、相关政策意见的及时出台、各类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上,使之形成了区域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和政策体系。
根据“重点培育、全面推进、争创品牌”的总体要求,该区计划至2018年,全面完成3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打造1~2个风情小镇,全力抓好26个省市区级布点中心村建设,有效治理自然村脏乱差现象,建成一批具有宜秀特色、城乡一体的美丽乡村。
据了解,今年,宜秀区财政拿出2000万专项建设资金,各乡镇每年也安排一定数额的财政资金,对美丽乡村建设实行以奖代补的办法,促进建设发展,给予通过考核验收的中心村50~200万元的奖励。
结合农民异地转移、旧村改造、农村危旧房改造等工作载体,宜秀区整合涉农政策项目和各类资源要素,最大限度地加强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投入。目前,宜秀区美丽乡村建设累计整合投入资金4.04亿元,共硬化公路262公里,改造危房2000余户,建设污水处理设施23处,建设排水管道或硬化沟渠约58.12公里,清淤沟塘196处,栽植各类苗木约4.7万株;新建、改造公共服务中心22个、卫生室20个、农家书屋26个、村民广场22处,安全饮水工程基本实现全覆盖。
龙山风水宜秀怡人
由于宜秀区资金、政策落实到位,因此“龙山风水、宜秀怡人”的区域品牌与“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图景黏合得如诗如画,让众多游客留连忘返。
近年来,宜秀区通过建设完善集镇街道、农贸市场、停车场、卫生改厕、污水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提升镇域环境。同时,在建设格局上,该区尊重原有村庄布局、地形地貌、山河水系、历史文化等状况,坚持原貌整治,守护青山绿水,保留乡土味道,实现“一村一韵”、“一户一特”的方针,打造一批不同特色亮点、不同主题风格的样板村、精品村,形成“多村竞秀、点面共进、全域绽放”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
据宜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在全市率先建立土地流转信息服务平台,累计流转耕地5.49万亩,98%以上项目达到50亩以上规模化经营标准。同时,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力量,培养166家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杨桥镇余湾村还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和长三角地区“乡村旅游集聚区”。
机制完善风景如画
“1条线路1位区领导联系督导,1个沿线村庄1个部门联系指导,1个重要节点1位乡镇班子成员联系”——这项独特的工作推进机制,在宜秀全区上下形成区、乡、村三级联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组织网络过程中建立。
宜秀区在对乡镇(街道)年度综合考核上,将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其中,建立了“进度一月一上报、经验一季一交流、工作半年一督查、绩效一年一考核”的工作推进机制。并要求区委、区政府督查室,不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到各乡镇(街道)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督查,通过现场检查、走访等形式,掌握各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进度,将考核结果列入综合考核分值,作为干部使用、评选先进、领导班子考评和奖励的重要依据。
12月20日,记者在杨桥镇余墩村采访时看到,大山深处,茂林修竹,湖泊密布,所到之处风景如画,但这宁静的山间并不闭塞,现代交通、信息设施贯穿其中,每家院落中都荡漾着乡土气息,儿时的回忆悄然爬上心头,只是眼前乡村比过去更美、更靓。
(记者/胡玉堂 通讯员/嵇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