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宜秀要闻 > 正文

大桥街道探索村级后备干部选拔培养新途径

日期:2016-12-29 10:15:30   来源:   点击:
原因和背景
    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是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期推动基层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发展,开发基层人才资源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基层普遍存在的干部队伍不稳定,培养选拔村干部难,选拔村级后备干部更难的问题,宜秀区大桥街道党委结合本街道实际,认真分析存在问题,打破常规,创造性地探索出公开招考村级后备干部(自聘人员)的途径,取得了较好效果。



(图为 招考面试现场)

具体做法
    1.宣传动员。街道党委根据17个村(居)人才配备要求,进行广泛摸底,并征求村(居)意见,研究决定在全街道范围内分三批公开招考45名村级后备干部,制订招考方案后,利用招考公告、办村两级干部会、宜秀网、宜秀先锋网、大桥网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使招考工作在全街道范围内家喻户晓。经资格初审,报名期间三期共有426人符合要求,参与报名。
    2.组织考试。在历次公开招考工作中,街道党委根据招考简章,本着“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依法进行统一笔试、面试。笔试和面试成绩各占50分。笔试根据干什么、考什么的原则,封闭式邀请市委党校老师出题,强调命题的科学性和主观性,侧重考察自聘人员对业务知识的熟练程度、处事态度及对基层事务的处理能力。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形式,统筹安排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市公务员局等领导专家为面试考官,考官中既有学者专家、领导干部又有基层第一书记,确保面试的公平性,广泛邀请辖区村(居)党组织书记、党务工作者旁听。面试考题既考察考生对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理解,又考察考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实行当场亮分,让考生及时发现差距、发现不足。
    3.考核考察。考试成绩总分按实际招用人数1:2的比例共90名人员进入考核考察,街道党委组成高规格的4个考察组,安排4名正科级领导干部担任考察组长,抽调街道纪委、组织人事人员参与考察。考察工作通过查阅档案、验审相关证件、听取有关方面意见、与本人面谈等形式,全面了解考察对象的政治素质、个人品行和工作能力。
    4.组织体检。街道党委扩大会议全面听取各个考察组的考察意见,确定体检人员名单,并按照公务员录用标准,组织45名考生参加体检。从笔试到体检各个环节都邀请区纪委、组织、人事部门领导全程指导监督,杜绝一切弄虚作假情况的发生,确保了招考的公平、公正、公开。
    5.岗前培训。街道党委组织全街道统一招考的45名村级后备干部和上年换届新进“两委”班子成员以及大学生村官集中岗前培训,培训主要邀请区纪委、组织、宣传部门领导专家授课,让他们掌握基层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提升基层写作能力,为他们更好的履职尽责打好基础。街道党委书记结合街道实际和个人工作多年经验,进行开班动员讲话。岗前培训结束后,街道党委安排45名人员与相关村(社区)书记进行集中见面,统一送达工作岗位。
    6.岗位历练。按照要求,45名自聘人员全部安排至棚改一线、美好乡村建设、社区管理、精准扶贫等与群众直接打交道的一线进行试用,促进快速进入角色,提升基层工作水准,试用期6个月,试用期结束后由各用人单位出具书面试用鉴定,街道党委综合各方面意见研究予以正式聘用,待遇参照村(社区)两委一般干部标准保障。


(图为自聘人员岗前培训班)

初步成效
   
1.充实了村级后备干部队伍。经考试、考核合格, 45名村级后备干部全部到岗到位,45名人员中党员12人,占27%;大专以上文化43人,30周岁以下45人。通过三次招考发现了一批人才,为村级组织换届,做好了干部上的准备。
    2.优化了村级干部梯队建设。村级自聘人员的公开招考,整体提升了村干部队伍的学历,在全市率先达到一村一名或多名大学生计划。改善了村干部队伍建设的年龄结构,平均年龄下降2岁,为村干部队伍年轻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3.突破了传统的用人机制。公开招考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村干部选拔任用的方式方法,打破了宗族势力等外界势力干扰村级用人选人和村干部论资排辈等现象。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村干部快速走上村级主要岗位,让有为者有位,为全街道范围内选配干部营造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
   
4.促进了基层工作。村(社区)公开招考村级后备干部,给现任村干部增加了压力,增强了紧迫感和危机感,不断调动大家工作的积极性,有效克服了极少数村班子成员扯皮、拖拉、内讧等现象(何伯兵)

上一篇:宜秀区罗岭镇:坚持做好“四篇文章” 确保学习讨论有声有色

下一篇:杨桥镇迅速贯彻落实区委全体(扩大)会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