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宜秀要闻 > 正文

【蹲点贫困村】 宜秀区龙华村:筑牢民生之本 共享发展成果

日期:2017-05-27 16:27:05   来源:   点击: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脱贫攻坚是“十三五”期间最大的民生工程,最终成效也体现在贫困群众真真切切的生活改善上。帮扶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全面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织就密实的民生保障网,宜秀区白泽湖乡龙华村正千方百计补齐民生“短板”,带着贫困群众“冲刺”全面小康。
 
就业群众脱贫有门路


 
  就业是民生之本、脱贫之要。近年来,龙华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入股+就业+创业”的方式拓宽了贫困群众增收的门路,村里的12户贫困户摇身一变成了股东,还能在家门口打工,很多类似叶剑四的脱贫故事正在上演。
  5月23日,笔者来到龙华村恒新农业生态循环产业园,在靠近破罡湖的200亩空地上,恒新农业生态循环产业园里几个高标准温室大棚拔地而起,里面已经种植了空心菜、毛豆、西红柿等时令蔬菜。大棚后方,8个立体化养殖猪舍也已落成。
  产业园共分生猪养殖、种植蔬菜、休闲垂钓和污水处理循环利用四个区域。在生猪养殖区域,笔者见到了正在做瓦工的贫困户叶剑四,去年10月份,由村委会出面,叶剑四将在银行贷的5万元小额贷款,投入到产业园里。去年12月份,企业为了让贫困户安心,每个人都提前分红,叶剑四就拿到了2000元的红利。与他一样,共有9户贫困户的34万元小额贷款投入到产业园里。如今,他们不仅每年能享受分红,更因为有着一技之长,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每个月还可以领取3000元工资。
  龙华村位于白泽湖乡最北端,三面临水。村集体没有固定的资产收益,农业产业也缺乏有效支撑,是该乡唯一的市级定点帮扶贫困村。2016年,该村招商引资,陆续引进了恒新农业生态循环产业园和光明禽业循环产业园,推进现代规模农业发展。
  恒新农业生态循环产业园的生产模式是,生猪养殖后的猪粪进入沼气池,成为有机肥,可以改良土壤,种植优质蔬菜。大棚蔬菜上市后即可收益,产业园一年的利润大概在300万元左右。
  在龙华村的另一端,集生态养殖、特色种植、生态观光为一体的光明禽业循环产业园已经初具规模。和恒新农业生态循环产业园一样,村里有3户贫困户向该产业园投入了15万元小额贷款。 
  “一人创业,全家脱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时期扩大就业、助力脱贫的重要渠道。龙华村通过指导贫困户自主创业,扎实开展特色种养业扶贫。
  在龙华村欢庆农场,贫困户们自养了肉鸡、肉鹅和生猪,5户贫困户自主承包圩口进行淡水养殖,4户种植莲藕等水生蔬菜。村委会对自主创业进行全程跟踪服务,积极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并为他们寻找销路。同时,对那些无自养能力和受场地限制的贫困户,由村委会牵头在企业代养生猪和带养淡水种养殖项目,贫困户不仅不用承担任何经营风险,还能享受特色种养奖补政策。该村贫困户孙长发,不仅个人自主创业,在圩口发展农业产业,还为周边贫困户提供3个长期就业岗位,带动其他贫困户自主脱贫的信心。
  龙华村2017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共有46户104人,今年,该村脱贫方式再创新,将扶贫专项资金投入到产业园内,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获得企业分红,再发放到贫困户手中,让贫困户长期受益,避免返贫现象发生。
 
办好实事真情解民忧




 
  “要不是新农合和“180”,我家哪能拿出这么多钱给我妈看病。”龙华村金圩组的贫困户杨琳家境贫寒,与患有精神障碍慢性病的母亲相依为命。2016年,杨琳的母亲在医院配药6次,总计花费接近4800元,虽然通过新农合可以报销3100元,但仍然有近2000元的费用需要自理。今年,杨琳母亲的病情得到改善,预计门诊花费在3200元。这其中,新农合等一站式结算,可以解决85%,也就是2720元。而根据宜秀区今年出台的《宜秀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综合医保特惠政策》,杨琳母亲的情况符合享受“180”优惠政策,只需自费3%(96元)。
  从去年9月份开始,宜秀区就在白泽湖乡率先启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实施贫困人口在乡镇卫生院就诊“托底零收费”健康扶贫新举措,杨琳妈妈是第一批受惠患者。自从签约了定向家庭医生服务后,乡卫生院就会定期上门就诊,为她的母亲做体检、询问病情,并量身定制近期康复计划。“有了家庭医生后,我就能及时了解母亲的病情,少跑很多冤枉路,也省了不少医药费。”杨琳说。
  要想小康,先要健康,让“因病致贫”现象在老百姓生活中渐行渐远。龙华村因病致贫贫困户有15户32人。通过医疗兜底政策,家庭医生签约全覆盖并办理医疗服务证,享受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医疗政策“351”“180”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户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无力看从而导致劳动力缺失的问题,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少生病”。
  与解决“看病难”同步,龙华村瞄准群众需求的“靶心”,创新思路、探索经验,加快化解阻碍群众脱贫致富的农村道路畅通工程、饮水安全、危房改造等社会“顽疾”,实实在在解民忧,春风化雨暖民心。
  近年,村中主干道已修了水泥路,各个小组通水泥路是沿线村民多年的期待,也是今年退出贫困村的标准之一。借助农村道路畅通民生工程,2016年龙华村有罗湾、旗杆、马咀、大咀4条共计2.88公里村组公路完成改造工程,今年将完成主干道枫龙公路拓宽和小咀、卓咀、罗咀、新冲、罗圩、红庙六条道路改造建设,打通贫困村脱贫的“最后一公里”。
  塑料管、铁龙头,一拧龙头哗哗流。该村2016年有22户村民享受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通上了自来水,其中有9户贫困户,均享受免费安装。金圩组夏吉祥是村里的五保贫困户,一个人生活,种些玉米、油菜过日子。“自来水去年免费安装的,水质好得很,比以前用井水方便多了。”夏吉祥说。
  今年,龙华村计划改造11户贫困户危房,现已完工4户,其余7户正在紧张施工或有序筹备中。该村将继续把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饮水安全工程作为脱贫攻坚的着力点,力争尽快全面解决贫困户住房和用水安全问题,确保精准扶贫更有力。
 
多方关爱织密保障网


 
  全面奔小康,重点在“全面”,难点亦在“全面”。
  龙华村大咀组村民王博是2016年进入该村3个就业扶持公益性岗位的其中一人,目前负责清运23个村民组道路垃圾的工作。王博是去年5月底上岗的,他每天6点上岗,刨除笤帚、雨衣、手套及垃圾车维修等费用之外,每月工资2000多元。去年底村中82盏路灯安装通电完毕,有着电工技术的王博还承担起路灯一般维护工作。据了解,龙华村就业扶持工程,除3个公益性岗位外,还开发出1个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岗位用于脱贫攻坚。
  教育扶贫承担着“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使命。家住金圩组的杨上祥就是典型的“因学致贫”贫困户,女儿杨玉倩就读于阜阳师范学院,儿子杨虎今年即将参加高考,全家人靠杨上祥做瓦工挣来的工资度日,这远远不能满足两个孩子的求学要求。经村里多方努力,帮助杨玉倩争取了一学期1500元的国家助学金和区政府一年1500元的教育资助,帮助杨虎免除了每年1400元的学费。同时,作为对口帮扶单位的市高新区和区委政法委还资助了杨虎共计1500元的助学金。
  龙华村“因学致贫”贫困户共计4户17人,在校生12人。截至5月初,贫困学生获得助学金金额总计19500元,社会帮扶金额总计8000元,普通高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免除学费,大专及以上在校生已享受1500元/学年的教育助学金。
  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精准帮扶,最终实现脱贫致富。而无劳动能力或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靠自身努力无法脱贫,则需要通过民生工程和低保措施兜底脱贫,
  “小康路上,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龙华村副书记章洪阳说。
  贫困残疾人救助与康复是都由村文书潘平负责对接受益对象。罗咀组村民王军1995年摔伤,双腿失去知觉,一直靠轮椅活动。2015年11月,村里通过民生工程为王军配了一个轮椅,但因为他一只手活动不便、轮椅也稍微大了些,潘平与他多次交流,还经常帮他换螺丝、带报纸,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家庭有困难,社保来兜底。新冲组贫困户董金虎对这句话有切身感受。儿子在读小学,自己患有精神二级残疾,经常要去医院康复治疗,这对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无疑雪上加霜。就在他一筹莫展时,村里帮他申请到农村A类低保,解除了他后顾之忧。
  只有把温暖送给最需要的人,才能体现出社会保障兜底的真正意义;只有精准辨别贫困户,才能让群众心服口服,为实施精准扶贫打好基础。截至5月份,龙华村一般贫困户9户27人,低保贫困户23户61人,五保贫困户14户16人。
  社会保障兜底脱贫的音符越发响亮。龙华村全面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服务能力,不断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每一项举措都在积极落实当中,切实兜起贫困户的生活底线,确保他们小康路上不掉队。

 
【笔者手记】    
   在新一轮脱贫攻坚战中,龙华村根据扶贫对象、扶贫阶段、扶贫任务的新变化,创新扶贫方式方法,推动精准扶贫由“输血式”、“粗放式”向“造血式”、“精准式”转变,让贫困群众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有活干,能挣钱,吃得好,住得宽,有学上,好就医……随着龙华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迈进小康社会的进程,越来越多惠及民生的“大礼包”将送到百姓手中,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将会越来越多。
(嵇奕华  李贤文  郑超)

上一篇:简讯:宜秀区召开经济运行调度会

下一篇:大桥街道:文明始于心 创建践于行